文人之所以會在歷史程序中壓過武人,有其必然性。因為文人三年一科舉,武人卻很難三年一戰爭。

這就導致優秀的人才集中湧向更容易出人頭地,容錯率也更高的學文道路上。

武人卻因為十年、二十年不遇戰爭,人才斷代,後繼無人,慢慢失去了戰鬥力。

好戰必亡,但,忘戰必危。

所以,實行軍、政分開。讓喜歡武事的人有自己的晉升渠道,讓喜歡文治的人有自己晉升的空間。讓軍、政兩條線,互不干涉,別胡扯後腿。

後期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調整,暫時不論。

之後進行第二項議程:田地分配。

軍功授田制度已經頒佈很長時間,許多將領和士兵也都建立功勳,到了足夠封賞的程度。但是至今遲遲無法兌現。

也就是現在梁山不斷打勝仗,大家都在憋著勁建立新功,這個問題才不突出,但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既然發現了問題,就必須提前謀劃,不能等矛盾壓制不住了才去解決,那就太丟分了。

二十級軍功授田中,前七級爵位,分別授田150、200、300、400、500、700、900畝。

可以在中央直屬轄區內授田,以達到樹立榜樣,激勵人心的目的。

從第八級爵位開始到二十級徹侯,授田就變成了2000畝至10萬畝,則必須在安東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西域都護府、安南都護府等地受封。

徹侯以上,則是公侯伯子男等開拓諸侯,封地必須在中華文明圈以外。

現在大家建立的功勳基本都在七級以下,所以,晁蓋準備將新複種的180萬畝田地統一收歸國有後,拿出90萬畝作為軍功田,獎勵給建立功勳的將士,負責後勤有功勞的文臣也可以分潤一點功勳。

剩下90萬畝按照每1萬畝安置500戶的標準,建立90個集體農莊,由受災的無地農民集體耕種,集體勞動,吃大鍋飯。以後受傷無法繼續從軍計程車卒,可以安排進集體農莊,擔任民兵隊員進行養老。

晁蓋沒有將全部土地國有的打算,因為過度的平均,必然引起過度的懶惰。但適當的平均,卻能激起大家的鬥志。

眾人聽完晁蓋的分配方案,武將們自然高聲叫好,他們自己可以分到土地,軍中受傷的退役士兵也有了安身之所,自然大力支援。

文臣也有土地分潤,也沒人反對。

這就是新生皇權的好處,新崛起的勢力團體大都是一群窮光蛋,土地改革並不觸碰他們的原有利益,相反,他們還鼓動支援進行改革以分潤好處。誰敢阻攔改革,他們就敢動刀殺人。

王莽這種文人,幻想透過不流血的改良來實現夢想,本身就是一種文青病。他自己的家族和他的那些支持者們本身就是大地主,王莽固然情操高尚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救助天下百姓,但是他的家族和政治盟友們不想啊,結果支持者都變成了反對者,王莽最後成為孤家寡人,悽慘落幕。

所以,晁蓋現在是一手拿刀,一手拿蜜。用刀砍倒舊勢力,用蜜培養新勢力。

這樣一來,就不是晁蓋一人孤零零的挑戰舊秩序,而是晁蓋帶著一群兄弟與舊勢力搏鬥,勝算就大多了。

至於將來屠龍者變成新惡龍,新勢力墮落為舊的衛道士?那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阻止。

一個只有不足百年壽命的人類,擔心幾十億年後太陽風暴會吞噬地球,從而憂心忡忡的吃不下飯,那就過分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管他百年之後洪水滔天,我只爭當前輝煌耀眼!

之後進行第三項議題:輿論宣傳。

雖然田地分配的方案獲得了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