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支援。然而,長孫無忌並未表現出任何明確的態度,反而顧左右而言它。儘管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拜訪請求,禮部尚書許敬宗也從中斡旋,但長孫無忌始終正色拒絕,堅持自己的立場。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決心廢黜王皇后,召見長孫無忌、李積、于志寧、褚遂良等重臣商議此事。李積稱病未出席,于志寧則保持沉默,而褚遂良表示強烈反對。長孫無忌雖然沒有公開表達反對意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褚遂良的觀點。即便如此,高宗最終還是決定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這次事件讓武則天對長孫無忌心懷不滿,認為他接受了賞賜卻不肯支援自己,這也為後來種下了報復的種子。長孫無忌在這段時期內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不僅是政治決策的核心人物,也是皇室的重要支柱,但同時也為後來的政治鬥爭埋下了隱患。

被貶遇害

顯慶四年(659年),中書令許敬宗精心策劃,指使他人向唐高宗李治呈遞密奏,指控監察御史李巢與長孫無忌勾結,意圖謀反。面對這一嚴重指控,高宗李治命許敬宗和侍中辛茂將共同審查此案。許敬宗迅速上奏,聲稱長孫無忌的謀反行為已初現端倪,並警告說如果長孫無忌察覺到事情敗露,可能會採取緊急行動,召集同黨,釀成大禍。催促李治儘快做出決斷,以免夜長夢多。

李治深感痛苦,不忍心對舅舅長孫無忌施加刑罰,同時也憂慮後世史官的看法。然而,許敬宗引用了漢文帝除舅父薄昭的事例,稱此舉使得天下人認為漢文帝是一位明君,並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來勸說李治果斷行事。最終,在未與長孫無忌對質的情況下,李治就下令剝奪了他的官職和封邑,流放至黔州,並命令沿途州府派兵押送。長孫無忌的兒子們也被罷官除名,流放到嶺南。

同年七月,李治再次指派了李積和許敬宗複審此案。許敬宗派遣中書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負責審訊長孫無忌的謀反罪狀。到達黔州後,袁公瑜立即逼迫長孫無忌自縊身亡。長孫無忌走後,家產被沒收,他的近支親屬則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儘管如此,歷史最終還是證明了長孫無忌的無辜。上元元年(674年),李治為長孫無忌平反昭雪,恢復了他的官爵,並允許其陪葬於昭陵。趙國公的爵位也由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繼承。這次平反不僅修復了長孫無忌的名譽,也為唐朝歷史上這段不光彩的篇章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