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率軍北伐匈奴,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漢宣帝時,匈奴終於向漢朝臣服。

然而,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又再度反叛。在世界紀元 89年,竇憲和班固率軍北伐,在燕然山一役中消滅了匈奴國,從此匈奴離開了外漠國高原。兩年後,匈奴的殘部在阿爾泰山被徹底消滅,北單于也不知所蹤。有的人說匈奴殘部逃往了中亞和西洲,總之,北匈奴從此在軒轅國的歷史上消失了。

這次燕然山之戰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封狼居胥齊名,被譽為“封燕然山”,有著“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的讚譽。

當張衝志來到燕然山時,他發現廣闊的地域中,有一個相對高度不大的巨大紅色石崖。這裡基本是無人區,一片靜謐,只有風聲在耳邊迴響。

張衝志身著一襲冬日的迷彩服,步伐堅定而沉穩,他的眼神中透著堅定和使命感。與他一同前行的八位安保人員,個個身材魁梧,身著統一的制服,步伐整齊有力,透露出訓練有素的氣質。

,!

他們迎著初春時節那絲絲縷縷帶著些許涼意的微風,堅定地邁向那距離巴託有著漫長的四百五十多公里之遙的杭愛山。

此刻的杭愛山,宛如一幅漸漸展開的美麗畫卷。大地在春天的召喚下逐漸甦醒,冬日的沉寂已被那輕柔春風的吹拂慢慢打破。山間的樹木猶如沉睡中甦醒的精靈,開始小心翼翼地萌發出嫩綠的芽尖,它們似乎在羞澀地向世間展示著新生的力量。遠處的山坡上,星星點點地綴著一片片嬌嫩欲滴的草芽,宛如大自然精心繪製的綠色圖案,給這片原本略顯荒涼的土地注入了一抹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色彩。

一行人來到紅色的石崖下,張衝志抬頭望去,離地約四米的地方有一塊石刻銘文。摩崖石寬 13米,高 094米,這便是著名的《封燕然山石刻銘》。歷經四千年的歲月洗禮,字跡有些模糊。石刻上的字型採用的是漢隸,稍顯潦草。在這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曾經焦急等待回家的將士們,在得勝後滿心期待著早日歸家,與親人團聚。這種急切的心情,或許正是石刻字跡潦草的原因所在,也讓這石刻更顯真實。

歷史的風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張衝志眼前的石刻,彷彿是一扇通向過去的窗戶,讓他得以窺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他靜靜地凝視著石刻,心中湧起無限的感慨。

在廣袤的軒轅國土地上,有一塊石刻靜靜地矗立著。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見證者,承載著軒轅國曆史的厚重與輝煌。這塊石刻,乃是軒轅國有史以來有記載的第一塊邊塞碑,其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張衝志緩緩走近這塊石刻,他的步伐顯得有些沉重。他凝視著石刻上的文字,輕聲念道:“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戰將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入陣……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乃逆封山利石,照銘上德。”

眼睛終於恢復正常,急急開始更新,讓大家久等了。這次手術可以說歷經坎坷,4月29日入院檢查,5月2日有專家進行手術,在手術室內經過一個半多小時的手術,將原來的人工晶體取出,然後更換上新的人工晶體。但是,在第二天的複查時,卻發現新換的晶體,竟,竟又移位了!當時我的心情一落千丈,同時家人也深受打擊。想要再次手術,主治醫生又出差了。只好等待。終於5月13日醫生迴歸,馬上進行檢查,說明天立刻給予手術治療。5月14日,又經過一個小時的手術,將人工晶體進行眼內夾持治療。這次術後效果較好。唉,為了經歷兩次手術的眼睛,無奈拖到現在才敢進行小說更新,望大家諒解!

接下來保證及時更新,不過每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