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邢承恩上島第二個月時,王海帶了一批人回來了,大概四百多人。

王進一直跟在身邊沒敢離開,只能派遣王海去將其餘人和家小都接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算是徹底上了邢承恩這條船。

這是好事,王進等人打過北伐,算得上是精銳,李六魁等人就要差上一些。

可李六魁他們海戰就要比王進精通,他們雙方私下交流過,陸戰十人打不過王進十人。

一旦到了海船上王進等人就要抓瞎,不是李六魁等人對手。

雙方這也算是互補吧,海軍和陸軍的苗子已經開始成型。

李六魁他們開始同邢承恩後買的奴隸學習大飛的操作,三角帆和中式帆還是不一樣的。

中式船和阿拉伯帆船差別挺大的,李六魁還有的學。

李六魁能成為島上人的老大,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懂航海術。

宋代的海員已經懂得利用星體與海面的夾角來定位船舶所處的緯度。

宋人能夠橫渡印度洋而不是沿岸行駛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周去在《嶺外代答》中描述:“麻離拔國,自蘭裡發船,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

裡面描述的蘭裡--麻離拔的印度洋直達航線,橫跨2500公里,所以說,宋人已經能做到遠洋橫渡。

蘭裡,今蘇門答臘島西北的亞齊。

麻離拔國,現今的亞拉伯島中部。

天文航海技術除了用肉眼觀測之外,宋朝人也開發了相應的儀器輔助觀測。

根據記載,南宋初年,有一個叫林之平(不是金庸小說裡的林平之)監察史,曾經提到過一種叫作“望鬥”的北斗七星觀察儀,這個觀測儀可以測定北斗七星的位置與高度,將星體的高度、夾角等資料進行量化,以計算船舶所處的緯度。

這個“望鬥”與明朝人馬懷德所儲存的“牽星板”機理相通。

大海茫茫,天氣好的時候,人們還能從太陽星辰中判斷方向,但若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就無法判斷方向了。

在大海中失去方向,後果有多嚴重,就算是未親身經歷過的人都可以想象。

於是宋朝人就把指南針帶上了海船,以航海羅盤和天文觀測結合作為方向判斷。

同時透過了貿易,將這一技術帶到了中亞和歐洲,引出歐洲所謂的大航海時代。

遠洋邢承恩還做不到,但是這個技術還是要普及的。

李六魁開始並不願意傳授,邢承恩不得已叫過他來,提點了一下。

“李都頭,我們現在有三條大船,你覺得我日後會有多少條船?”

“團練本事,小人不敢揣測,但幾十條船當不是問題。”

“好,就如李都頭所說有幾十條船,船上當有領航當頭之人,李都頭希望此人是平湖人還是我在外邊招募呢?”

“這……團練睿智,倒是小的著相了,幸得團練提點,小人知道如何做了。”

李六魁得了提醒之後,不在矜持,開始全心全意教授航海之術。

兩月之後,學習進度開始出現差異,接受能力強的編入加強班,伙食待遇提升,其餘人等還在普通班待著。

邢承恩宣佈以後每月一考,進步獎,退步罰。

如此一來,很多孩子不在摸魚,開始發奮圖強,學習氛圍開始成良性迴圈。

可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沒天賦,王進開始加強他們的軍事訓練,以後當護衛或者水手也是出路。

石頭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文化課學啥啥不行,乾飯第一名,軍事課也是一樣,唯獨在打架上沒輸過。

嘚,妥妥一護衛型人才。

邢承恩無奈,王進卻是開心不已,用心教石頭近身搏殺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