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治世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之後,政局趨於穩定。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明宣宗立皇長子朱祁鎮為皇太子。三月,明宣宗廢后胡氏,立貴妃孫氏(孝恭皇后)為皇后。[81]八月,明宣宗親自率軍巡視北邊。九月到達右門驛,適逢兀良哈侵掠會州,明宣宗親自率領精騎三千人前往。出喜峰口,於寬河大破兀良哈部。明宣宗親自射其前鋒,射死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兀良哈。兀良哈望見黃龍旗,下馬請降,明軍斬殺其首領。之後明宣宗班師。[82]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制《猗蘭操》賜給廷臣,諭以薦賢為國之道。[83]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政治機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時期的政府結構,讓許多傑出的官員繼續效勞。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實踐中的確作了某些變動。這在內閣作用的改變和宦官參與行使行政權方面表現得很明顯。明宣宗即位後則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這一廣開言路、納諫的風尚。他對大臣說:“漢、唐諸君,文帝、太宗能納諫,文帝幾致刑措,太宗致貞觀之治,亦皆受善之效。”明宣宗即位後,不僅繼續輕刑措,而且注意教化。明宣宗畫作《猿戲圖》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為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停止工部採木。頒發寬恤之令,省災傷,寬馬政,免除各類積欠。招撫流民,免除賦稅和徭役一年,停罷朝廷的採買,減官田舊科十分之三等,又戒諭法司減少刑獄。[84]六月,明宣宗修預備倉,出官錢收入糧食以備荒年。六月,遣官到近畿地區撲殺蝗蟲,並下諭戶部,往年捕蝗的使臣對農民的殘害不低於蝗蟲,戶部應該知曉這個弊端,因此作《捕蝗詩》示之。[86]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庚申,明宣宗下詔行寬恤之政。並於同月下諭禮部,認為官田賦重,應該十減其三。並戒諭各部貫徹施行。[87]六月,停罷中官入西北邊境賣馬的政策。同月,明宣宗作《官箴》三十五篇,以約束警示示百官。[88]秋天,明宣宗還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17]宣德八年(1433年),也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18]宣德五年(1431年),明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人。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宣宗朝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6]英年去世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視朝,命群臣在文華殿拜謁皇太子朱祁鎮。同月崩於乾清宮。遺詔國家重務都由皇太后張氏處置。當時外廷傳言,張太后欲立襄王為新帝。張太后立即在乾清宮召見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宣佈太子朱祁鎮為新皇帝。楊士奇等人都呼萬歲,張太后立襄王的言論才得以平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3][94]“促織天子”朱瞻基,最致命的問題不是鬥蟋蟀少讀紅樓贊66閱讀26萬為政舉措政治控制藩王明宣宗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明成祖時期削藩不徹底的遺留問題。明宣宗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漢王朱高煦經過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