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好似都有對映,那天上的星河是否也是元素的對映?

許久過後,於聖康明悟了一些道理,躬身告辭。

“老師,我回去了。”

張文傑:“回去吧,大膽猜測,世界總歸是要有個解釋,莊周夢蝶時也不會瞻前顧後,覺得自己是個妖怪。”

華夏文化傳承的儒家思想總是權威先行,在孔子等人被尊為聖人,就很難有人敢去質疑,出現了一個,那就是空前絕後的聖人,就如同當年的王陽明,另開心學,被稱為五百年一出的聖賢。

基礎科學的發展在現在的速度可不比應用科學慢,自從牛頓三定律,熱力學三定律的提出之後,然後就是量子力學,再然後基本上就在這個大框架裡填充,一點點將每一個理論應用到實際。

而張文傑偏不這樣,自從照相機開始在實驗室測試,渦輪發動機就已經成型,應用效果十分好,特別是對於飛機發動機來說,渦輪發動機簡直就是為飛機而生。

更小的空間,更加適合飛機需要的是推力,燃氣高超速流可以實現完美利用,而且其自身對於軸承的驅動方式也很適合飛機使用,當然也適合輪船,都是推動旋轉的槳葉。

而目前的華夏相比較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原本歷史上的歐美國家,也更加願意去花費錢財去推動科技進步,而不是等著社會企業想到了要賺錢再去研究新的東西,或者貴族閒的沒事研究什麼發現了新的世界。

張文傑對於後世冷戰時期的競爭,兩個國家均建立舉國系統,使用國家力量集合所有頂尖科學家制定方向,然後全力向這個正確的方向努力,這個階段對於世界科技的發展推動可不是過去幾百年的速度,甚至比戰爭時期還要快一些。

他們在那一段時間研究的一些飛機,軍艦,還有一些航空裝置,反而就是他們最輝煌的時間,隨著冷戰過去,三十年的發展還不如冷戰三年的進步。

張文傑現在才真正體驗到這樣的速度。

在渦輪發動機還沒正式量產時,就有人提出渦扇發動機的想法,透過在前方增加扇葉加壓空氣取代軸流離心加壓的方式,效率更高,而在噴氣口設定超音速噴管,就能得到更高的推動力。

這是張文傑給冶金工業提出的理論,很奇特的方式,他學習的冶金工程和流體力學相關的這個是最重要的,可以吹出超高音速氧流吹煉鐵水,畢竟要攪動密度是水的將近八倍的鐵水,正常流速的氣流根本不行,而不夠充分的攪拌就只能反應表面。

這個超音速噴管最終被整合進流體力學中,被他們根據動量守恆原理,既然要飛機飛的快,那麼後面的噴氣速度越快越好。

這樣,就在新的飛機還沒有成熟時,革命性的飛機發動機就出現了。

張文傑也在思考為什麼好像發展的速度有些過於快了,想到歷史上的冶金技術發展,其實還是他給冶金技術打下的基礎,讓鋼鐵效能從一開始就達到比二戰時期還要好一些的水平,經過這些年發展和電渣重熔技術的發明,材料效能領先其他科技發展一大截。

所有科研人員都能給他設計的裝置找到相應的材料,然後幾次就能取得成果。

然後,由燃氣輪機驅動的一艘萬噸軍艦誕生了。

相當於萬匹馬力的巨大燃機輪機,使用風扇吸氣加壓,然後與燃料結合燃燒,氣流推動後面的渦輪葉片,帶動主軸運轉,推動槳葉旋轉。

燃料使用重油,經過加熱高壓噴出霧化,可以做到充分燃燒。

至於渦輪軸承和葉片,鉻鉬合金總是可以使用的,軸承也是使用Gcr15總是可以的,在這之前再使用電渣重熔讓合金更加純淨,效能更好。

作為第一艘萬噸以上的戰艦,這艘萬噸戰艦以開封艦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