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何大清一臉執意,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想知道她的具體打算,澤琪無奈地嘆了口氣,,自己太年輕,無法給人信任感,她只好微微點頭,透露了一點自己的計劃,“何叔,我準備自己著手製藥。”這句話一出,彷彿一顆石子投入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製藥?你會製藥?你居然打算自己製藥?”何大清聞言,臉上瞬間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色。要知道,現在可是建國初期,國家正處於一窮二白的階段,很多藥品都依賴進口,如同嗷嗷待哺的嬰兒般急需自給自足。澤琪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讓他如何能不震驚?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後,澤琪便對這個新國家的現狀有了深刻的瞭解。這個新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啥都缺,尤其是藥品。後世的很多常見藥品,在這個時代都還沒有出現,人們常常因為缺乏有效藥物而飽受病痛的折磨。王澤琪前世是一名臨床醫學的研究生,雖然她的專長在於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藥品的研製流程也略知一二。

特別是當青蒿素因其在抗瘧疾方面的卓越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時,整個國家都為之沸騰,她也深受感染。她非常敬佩屠呦呦教授,因此特意查閱了大量關於青蒿素的詳細資料,甚至找到了專業人士進行諮詢。在他們的指導下,她親手製作過粗糙版的青蒿素,雖然成品並不完美,但這個過程讓她對青蒿素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她堅信,只要多試驗幾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製作出成品。

看著澤琪那堅定的眼神和不容置疑的態度,何大清知道再問下去也是徒勞。既然澤琪能這麼說,肯定已經有了自己的計劃和想法。他也就沒必要再追問得太清楚,以免顯得自己多管閒事。

順著澤琪給出的思路,何大清開始仔細琢磨起來。他越想越覺得澤琪的計劃可行。如果澤琪這邊能夠成功找到兩份工作,再加上自己這邊的兩份工作,那這樣一來,王家就有了五份穩定的收入來源。有了工作,王家人就可以在四九城站穩腳跟,兒媳婦也不會因為思鄉心切,就想著拐著傻柱那小子回湘南去工作了。

俗話說得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自己當然要選擇雪中送炭了。犧牲一個易中海又算得了什麼?反正自己長期呆在保定工作,那些風言風語根本傳不到自己的耳朵裡。更何況自己當初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和力氣,才給傻柱弄到了一個正式的工作。這是易中海必須還給自己的人情債。至於再讓易中海賠償一個工作機會嘛,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他是廠裡的高階工,廠裡面是不會輕易讓他離開的。所以有沒有這個正式工作,對他來說好像也影響不大。

想到這裡,何大清終於下定了決心。畢竟這事成與不成對他來說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如果成功了,那自己就可以在親家面前臉上有光,他們只會記得自己的好。這樣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他鄭重地點了點頭,對澤琪說道:“好,我聽你的。”

兩人意見迅速達成一致後,便立刻行動起來,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開始仔細商討如何整治易中海。他們的計劃周密而詳盡,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覆推敲。商量妥當後,兩人便匆匆趕往警察局。

抵達警察局時,他們才發現原來報警這麼久,警方卻遲遲未對易中海採取措施的原因,竟是因為警方一直在深入調查易中海將何雨柱的工作賣給誰,以及這其中涉及的各種交易。這一調查過程異常複雜,牽扯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警方告訴他們,易中海年輕時曾是花街柳巷的常客,這也成為了他和妻子多年無子的一個可能原因。這些私人生活的細節被揭開,讓易中海的形象在警方眼中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警方還對易中海在軋鋼廠的前身——樓式鋼鐵廠的工作經歷進行了詳細調查。他們發現,易中海的技術竟然是受日本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