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衛念曉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她把初稿拿給一些朋友看,希望得到一些反饋。有的朋友覺得這個故事很有深度,但是也擔心普通讀者可能會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衛念曉沒有灰心,她進一步最佳化作品,簡化了一些過於晦澀的哲學表述,增加了更多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情節,讓故事更加貼近讀者的生活體驗。

終於,在經過無數次的修改之後,衛念曉完成了她的作品。她懷著忐忑的心情聯絡了幾家出版商。然而,事情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順利。

大多數出版商對她的作品持懷疑態度。一家出版商的編輯看著她的作品,搖了搖頭說:“衛女士,你的作品很有思想性,但是市場可能不會接受。現在的讀者更喜歡輕鬆、快節奏的作品,你的作品需要讀者花費太多精力去思考。”

衛念曉據理力爭,“但是這正是我的作品的獨特之處啊。現在的社會人們太浮躁了,需要一些作品來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編輯無奈地笑了笑,“很抱歉,我們不能承擔這個風險。”

衛念曉接連收到了幾家出版商的拒絕回覆,她有些沮喪。在這個時候,丫丫再次出現在她身邊。

“曉兒,我就知道可能會這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你的創作思路呢?現在還來得及。”丫丫輕聲勸道。

衛念曉堅定地搖了搖頭,“姐姐,我不會放棄的。我相信總會有識貨的人。”

在衛念曉幾乎要絕望的時候,她偶然參加了一個小型的文學聚會。在聚會上,她結識了一位獨立出版商,名叫蘇櫻桃。蘇櫻桃是一個對文學充滿熱情的人,她一直在尋找有深度、有內涵的作品。

蘇櫻桃讀了衛念曉的作品後,被深深打動。她對衛念曉說:“你的作品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我不在乎市場的一時流行,我相信好的作品總會有它的讀者。”

於是,蘇櫻桃決定出版衛念曉的作品。衛念曉欣喜若狂,她和蘇櫻桃一起精心策劃著書籍的出版事宜。

書籍出版後,初期的銷量並不理想。衛念曉有些失望,但蘇櫻桃安慰她:“好書需要時間來沉澱。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本書。”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文學愛好者和哲學研究者發現了衛念曉的作品。他們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對衛念曉的作品讚不絕口。慢慢地,這本書的口碑開始傳播開來。

一些學校的文學社團開始將這本書列為推薦讀物,組織學生討論其中的哲學思想和文學價值。衛念曉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他們在信中表達了對這本書的喜愛和對自己生活的啟發。

有一位讀者寫道:“衛念曉女士,您的書就像一道光照進了我迷茫的生活。我以前一直渾渾噩噩地生活著,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讀了您的書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存在,開始嘗試做出改變。”

看到這些反饋,衛念曉感到無比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她在哲學與文學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丫丫也看到了衛念曉的成功,她對衛念曉說:“曉兒,看來是我錯了。你堅持自己的信念,終於取得了成功。我真的為你感到高興。”

衛念曉笑著說:“姐姐,沒有你的關心和擔憂,我可能也不會這麼努力地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謝謝你。”

隨著第一本書的成功,衛念曉開始計劃創作下一部作品。她的下一個主題是關於人際關係中的倫理哲學。她想要透過描寫家庭、朋友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展現康德的倫理學思想,如絕對命令、道德律等。

她再次投入到艱苦的創作中,她深入研究康德的倫理學著作,同時觀察身邊的人際關係,收集素材。在創作過程中,她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