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在右側的碧藍天空中,一直隨著地效飛行器同步飛行,他們能看到大型飛行器,在碧藍海面上掀起的一道巨大壓力下,產生的白色航跡。

“進入經濟巡航速度,時速500公里每小時,飛行高度正常,油耗資料正常!各飛控反饋資料正常!”,地面監控站彙報。

“保持經濟航速,飛行三十分鐘!”,黃老的心情激動,這是一次航洋運輸的變革。

時間在這一刻彷彿停止,飛機上沒有人說話,所有人只是默默的看著這架劈波斬浪的巨物,在大海上一往無前。

“提升高度到三十米”,黃老在半個小時後下達命令。

飛行組在儀表板上,將高度控制桿向上撥到三十米的高度。

計算機飛控開始調整飛行器翼面,飛機在一點點拔高,海面的航跡變得極小,但蓋世能夠觀察到。

“飛行高度三十米,巡航速度500公里,飛行控制系統一切正常!資料反饋一切正常。”,地面資料反饋。

這一天,這架飛行器,分別測試了15米,30米,60米,90米,四種高度的海面地效飛行高度。

最後,直接拔起,飛向長空,以8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在6000米高度飛行。

最後,在空中迴轉,慢慢降低高度,進入地效飛行狀態,在威海的外海降落在碧藍的大海上,船體貼近海面時,掀起巨大的浪花,穩穩的停下。

這一刻,飛機上,飛行器上,地面控制臺,歡聲雷動。

碼頭上全是歡呼的人們,他們揮舞著手臂,迎接著遠處慢慢靠岸的大傢伙。

很多人潸然淚下,很多舊日本團隊的工程師,趴地痛哭。很多人走上去,將他們扶起,給予擁抱。

科學本身是沒有國界的,科學和偉大工程本身值得所有人尊重。

一位舊日本工程師後來在日記裡寫到,“東亞本來同源,或許我們在這裡可以找回自己的根脈,我們是徐福的後代,落葉終將回到大地!”

:()抗日之火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