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的南戲,這個民間戲文原本講述的是書生蔡伯喈科舉登第之後投身榮華拋棄妻子父母,家鄉饑荒後父母去世,妻子趙五娘在埋葬公婆後來京城尋夫,兩人重逢,蔡伯喈卻不願相認,還放馬踩踏趙五娘,最後被五雷轟死的故事——這是那個時代非常典型的負心漢的‘婚變’劇,但經過高明的改編,《琵琶記》徹底顛覆了這個傳統。”

餘春民忽然說:“什麼玩意兒?怎麼會有人喜歡看‘婚變’劇?”

元觀君淡淡瞥了他一眼,忽然伸手拍了拍他緊繃的肩膀,解釋道:“南宋招生名額非常之巨,遠超唐朝,但國土卻已是半壁江山,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下層文人經過科舉飛黃騰達,也就出現了很多類似的故事。”

餘春民又罵了一句。

元觀君言歸正傳:“但在經過高明改編後的《琵琶記》中,蔡伯喈卻成為了一個不負心的可憐人。這種扭轉主要透過‘三不從’三個情節實現,即——辭試父不從、辭婚相不從、辭官君不從。”

“一開始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燕爾,又顧及年邁父母,堅決不願去參加考試,然而蔡父卻認為這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時機,逼迫著蔡伯喈赴試,這是一不從。”

“之後蔡伯喈高中,官拜議郎,被牛丞相看中點為女婿,蔡伯喈以已有妻子、父母年邁為由一再辭婚,卻觸怒丞相,未能如願,只能與牛小姐完婚,這是二不從。”

“蔡伯喈成了贅婿、入了官場,卻實在思念父母妻子,向朝廷辭官。但這之中有一個問題是,一旦一個人步入仕途,就沒有那麼容易離開,那是時代所限,道理是‘只要你進君之門,就要忠君之事,怎麼能想走呢?走就是不忠,是背叛’,所以蔡伯喈想辭官也沒能如願,這是三不從。”

“這‘三不從’讓蔡伯喈徹底陷入了一種‘虧心短行’的困境之中,他沒法違抗‘君’,入了官場卻總想離開,踐踏了‘忠’;他沒法反抗‘父’,讓父母死於荒年,他踐踏了‘孝’;他與髮妻趙五娘許下山盟海誓卻另娶他人,踐踏了‘義’,最可悲的是,他不忠不孝不義,卻還有一顆良心,所以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無腳鳥12

“你們的意思是, 這個蔡伯喈,就在這座學校裡?”井石屏問道,“已經確定是這個劇本了?”

元觀君也看向玉求瑕。

“你們也注意到了吧?在這個世界‘犯錯’的人會急劇變瘦, 三次之後就會消失,這對上了‘三不從’。”玉求瑕說道,“我們的班主任讓早戀的同學去娶一頭牛, 學校後山上還有一片梅園,我覺得暗示很明顯……當然, 最重要的是——我感覺就是這個劇本。”

“梅花?”餘春民已經快懵了,“梅花又跟劇本有什麼關係?”

元觀君道:“蔡伯喈的人物形象在龔自珍先生之後就有了一種公認的象徵——病梅,後來這種象徵形象也延伸到了中國古代、宋朝之後的整個知識分子群體。”

餘春民一愣:“龔自珍?那不是……那不是近代人嗎?”

元觀君:“是清代人。”

“行, 清代人,清代人的評價, 都可以影響這個‘戲劇世界’了?”餘春民問道,“這‘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不能回答你這個‘世界’是個什麼東西, 只能說你感覺到的異樣都是存在的——這個‘世界’也許是來自上古的詛咒, 但它之中的內容, 卻是會隨著時代變化的。”元觀君平靜道,“我經歷的第二個‘世界’還是個近代戲呢, 對吧老井?”

井石屏卻憂心忡忡地看著玉求瑕,還在思考這個世界的事:“可是在這裡面最忌透過細節推理全劇, 一旦錯誤,各種暗示卻會讓人猛鑽進去……除了剛剛說的這些,你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