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人,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文學成就:

古文運動倡導者: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反對當時流行的駢偶文風,提倡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強調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載道。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精煉、思想深邃,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寫作理論影響深遠:提出了“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為後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作品豐富多樣:現存的詩文有 700 餘篇,其中散文近 400 篇,型別涵蓋賦、詩、論、贊、書、說、傳、記、序、哀辭、祭文、碑誌、表、雜文等多種體裁。代表作品有《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師說》論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進學解》以勸學為名,自喻自身的遭遇,《祭十二郎文》則情感真摯,被稱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

2. 政治生涯:

仕途坎坷:貞元八年(792 年)進士及第,但在仕途上多次遭遇挫折。曾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反映百姓疾苦,請求朝廷減免賦稅,被貶為陽山縣令;又因“諫迎佛骨”觸怒唐憲宗,險些被處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有一定政績:在地方為官時,採取了一些積極的舉措,如在袁州任職時,改革當地買平民為奴的風俗;在潮州,抵制異端邪說,推崇儒道,延請趙德擔任海陽縣尉管理州學,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作為興學的本金。

3. 思想貢獻:

推崇儒學:韓愈極力推崇儒家思想,維護儒家的道統,強調堯舜至孔孟的一脈相傳。他認為儒家的仁、禮、義、信是做人之本,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立身之本。

哲學思考:其哲學思想在天命觀、天人觀、鬼神觀、人性論等方面都有體現。他對傳統的天命論有所懷疑,認為天命是渺茫的,不能干涉人類社會的善惡。

總之,韓愈在中國文學、政治、思想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思想家。祖籍是河東郡,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也被稱為“柳柳州”。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成才:柳宗元出生於長安,四歲時已熟讀多篇古代辭賦,展現出極高的天賦。他的幼年在長安度過,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十三歲時隨父親在湖北、江西等地遊歷,增長了見識。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十一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年考中的劉禹錫成為他的好友。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柳宗元考取博學宏詞科,歷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裡行等職。

參與革新: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負責革新朝政的輿論宣傳工作,寫作了一批配合革新事業的文章。然而,這場革新因觸動了宦官和保守派的利益,很快失敗。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柳宗元則先被貶為邵州刺史,隨後又加貶為永州司馬。

貶謫歲月:在永州的十年間,柳宗元的生活極為艱苦,他寄居於永州龍興寺,母親也在此期間病故。但這段經歷也讓他更加接近人民,深刻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等)、《捕蛇者說》《段太尉逸事狀》《三戒》等,這些作品批判了黑暗現實,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