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此時如果給學生以物質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於腦後而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移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這一結果顯然與家長的初衷相去甚遠。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千萬別“賄賂”孩子

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很多父母傾向於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並且對這種方式頗為認同,有些家長甚至說:“給予孩子一定的物質刺激,遠遠比說教一百句管用得多。”在小學階段,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給予孩子的多是一些“小恩小惠”,買些小玩具、給點小零食,而中學生,父母則多以金錢或昂貴的電子產品,如手機等作為誘餌。

剛開始,這種物質獎勵的方式也確實頗為奏效,孩子一回家就好好看書,溫習功課。可是,時間一長,就慢慢的變得不盡如人意了,有些孩子開始出現厭倦學習的情緒,有些甚至把學習做為交換獎賞的籌碼,逼得父母只好不停地增加獎金的數目,但效果仍然不大。

這種獎賞所以慢慢地失效,正是“德西效應”在起作用。父母如果讓孩子養成為獲得獎賞才去努力學習的習慣,孩子就體會不到出色完成一項工作之後的激動與興奮,單純的求知的快樂可能會逐漸降低。而對於任何事情來說,興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動力,一旦失去了興趣,做事的動機就會大大下降。

如果學習活動本身令孩子感興趣,父母再給孩子獎勵,可能會弄巧成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反而會降低孩子原有的學習熱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歡畫畫,那麼他並不需要父母的表揚和物質獎勵,只要獲得認可就足夠了。如果孩子畫出很美的畫,父母只要關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說“你畫得真棒,媽媽獎勵你一個本子”,這樣反而會使孩子厭煩——“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為了一個本子呀?”這樣反倒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成就感。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18)

一味地給予物質獎勵,還會使孩子的慾望越來越大,沾染上自私自利和功利主義的毛病,滋生只圖享受的心理,養成斤斤計較、討價還價的庸俗習氣。有的孩子為了得到物質獎勵,甚至學會了欺騙,透過在考試中舞弊、弄虛作假等方式獲得高分。

事實證明,物質獎勵不是萬能的,還可能會出現許多弊端,例如,孩子的學習沒有進步,虛榮心、功利心卻增長了。長期的物質獎勵還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所有的勞動都應該得到金錢回報。他們可能認為賺錢更多的父親很偉大,而多做家務少掙錢的媽媽的價值卻小得多。他們也不可能理解志願勞動者和義務工作者,自己也不可能養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激勵總停留在物質獎勵這一低階、原始的階段,那孩子對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會減少。最終的惡果是讓孩子變得貪婪,逐漸發展成惟利是圖的“小魔鬼”。

還有一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許下一些物質獎勵的諾言,但說完後又立刻忘記,這樣會在無意中傷害孩子。例如,有的家長為了激勵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