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判破裂以後,緬共撤回勃固山區,這些公開表過態的學生運動骨幹也受到了政府的通緝。他們無處存身,就帶領一批進步學生進入勃固山區中央根據地。瑪薇和芒蘇敏都是那時候投筆從戎,穿上了人民軍軍裝的。
德欽丹東對這批學生十分重視,先把他們送進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又派他們到中央多次表彰過的模範部隊“戰無不勝部隊”去經受鍛鍊。
1967年3 月7 日,中央根據地搭起了竹蓆臺子,掛著大學生們連夜畫出來的馬恩列斯毛畫像,召開了一次有當地大多數軍民參加的群眾大會。德欽丹東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號召一切革命青年都要向這些大學生學習,然後由中央辦公廳主任德欽漆當眾宣佈接收他們入黨,並且當場就宣佈他們是“模範黨員”。
這時候,中央根據地的“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了。這裡的紅衛兵和革命派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進行得更熱烈、更乾脆、更徹底:凡是不執行主席路線的,統統是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不論職務高低,統統都要判處死刑。1967和1968的兩年之內,從中央政治局委員殺起,一直殺到了連排級幹部。為了節約子彈,執行死刑不採取槍斃的辦法,而是一律用竹槓和匕首。
其實,早在1960年以前,緬共中央內部就存在著意見分歧。首先是黨的主席德欽丹東號召向中國革命學習,一再提出“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的革命路線,主張以武裝革命建立人民政權,但是卻一再被否決。德欽丹東為了實現他的主張,四處活動,想方設法拉攏態度不太堅決的中間派。為此以緬共元老、政治局委員芭鼎為首的反對派在1960年提出了“主席不服從中央決議,就應該撤換主席”的提案;1062年又提出了對主席不信任案,要求德欽丹東辭職。但是投票結果,贊成派和反對派票數相等,雙方相持不下,矛盾無法解決,黨中央內部的路線鬥爭就這樣潛伏下來了。
事情一拖拖到了1967年,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德欽丹東立即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做出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緬甸革命的燈塔”的決議,德欽丹東的路線明顯佔了上風。於是中央根據地也成立了紅衛兵組織,到處革命造反,口號越喊越響,思想越來越左,手段越來越辣。芭鼎先是受到批判,但是他堅決拒絕檢查。於是德欽丹東做出了撤消芭鼎及其追隨者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定,交紅衛兵批鬥,然後處以死刑。
芭鼎的死刑就是瑪薇等十二個女紅衛兵執行的。她們每人手拿一根竹槓,把芭鼎老人拖到一個土坑旁邊,執法隊隊長先向芭鼎當頭一棒,把老頭子打倒在地,接著另十一個女紅衛兵每人一槓,芭鼎已經說不出話來,但是還沒有死。於是執法隊隊長抽出匕首來一刀捅進老頭子的脖子,幾個女紅衛兵立刻用腳踏在老頭子的肚子上用力踩。鮮血從脖子上噴射出來,她們用一個臉盆接住,等接了滿滿一盆之後,十二個女紅衛兵圍上去用那盆鮮血洗手,還說“這是用修正主義分子的血洗掉我們身上修正主義的汙穢”!
死刑執行完畢,德欽丹東接見了她們。她們一個個光榮地與主席握了手,接受了主席的口頭表揚。
接著,紅衛兵們又以同樣的手段處決了政治局委員耶博特和波揚昂等人。這以後,中央根據地幾乎天天開鬥爭會,天天開殺戒,也不知道一共殺死了多少人。
不久,德欽丹東把這批學生派到下面去工作,主要是要他們去傳授中央根據地的革命經驗,也就是殺人的經驗。瑪薇跟著政治局委員博野巴當去了815 根據地,他的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