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天,涼州又下起了小雪。

果然如杜預所言,細作傳來訊息,洛陽司馬昭動了,司馬昭挾持魏帝曹髦御駕親征,集合十三萬中軍,浩浩蕩蕩向關中湧來。

蜀國傷口流出的血腥氣,吸引來東西兩地的猛虎。

楊崢也引五萬步騎踏著小雪,向東挺進。

士卒、戰馬都在風雪中昂起頭顱。

即便是步卒也分到兩匹馱馬。

精銳騎兵一人三馬,河湟大馬負責衝鋒陷陣,漠北馬負責長途奔襲,馱馬駑馬負重,軍糧耗盡,則宰殺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了這一戰,楊崢從六月起,就開始準備,連張掖、酒泉、河曲、西海等郡的府兵都調來了。

蒙虓、劉珩、孟觀、姜伐野、彭護、文鴦、龐會等大小將佐三十多人。

兵力上,五萬大軍看似低於司馬昭的十三萬大軍,但這支大軍集合了涼州所有精華。

五萬大軍取自各族勇士。

兵器鎧甲都是精心打造,每名士卒至少能分到一件皮甲。

糧食隨軍攜帶,殺好的羊肉就掛在戰馬上,冬天也不怕腐壞。

司馬昭十三萬大軍加上鍾會十二萬大軍看上去唬人。

卻有一個致命弱點——糧食。

而且中軍的披甲率、騎兵數量一定比不了涼州軍。

漢軍的披甲率也才十之四五,一般士卒沒有甲冑。

楊崢以前也在中軍裡待過。

別說鐵甲,能穿上兩襠鎧就是精銳,穿上皮甲就是強軍……

司馬昭這兩年大肆擴軍,中軍不斷被注水,裝備水平持續下降,披甲率不足十分之二。

楊崢這幾年卻一直奉行兵貴精不貴多的原則,大力提高裝備水平和訓練強度,鐵甲普及十之二三,皮甲卻是人手一套。

涼州以戰馬牲畜居多,所以不缺騎兵和皮甲。

中原人口繁多,所以兵力強盛。

進入蕭關,張特已經將臨涇、彭陽、涇陽、涇陰、陰密、烏支、朝那等七縣的百姓全部撤到蕭關之後。

楊崢忽然想起自己打造的這個蕭關防線,正是歷史上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固原鎮。

依託長城和六盤山,扼守涇水南下關中的咽喉,居高臨下,俯視從南而來的敵軍。

“司馬昭縱有百萬大軍,也休想攻破蕭關!”張特雄心壯志。

“有子產在此,無後顧之憂。”

“將軍要南下關中迎戰?”

“這是當然,久守必失,我軍騎兵為長,何必在城下攻防?”該籌算的,楊崢與杜預早已商議完畢。

躲在蕭關之後,就是放任司馬昭吃下漢中。

張特眉頭一皺,“恕屬下直言,鍾會在渭水兩岸深溝高壘,十里一烽燧,二十里一營壘,五十里一塢堡,騎兵難以行進,形要皆在敵手,鍾會南下漢中,以羊祜留任,此人亦非泛泛之輩,屬下多次試探,皆被其擋住,還吃了幾個小虧,此人今後當為我軍大敵。”

“子產差矣,兵法有云,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我以騎兵見長,怎麼打,如何打,在何地打,都應在我!為何要去攻打長安?”

“君侯欲取何處?”

“臨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