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龍”取名一樣。李白的女兒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維吾爾族中叫“阿衣努兒”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爾”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譯,奴是音譯。而李白本人長的眼睛正是突厥的眼睛特徵……
——孟馳北《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
有了張繼原時不時的馬駒肉接濟,那段時間小狼的肉食供應一直充足。但陳陣一想到狼群裡的小狼,有那麼多狼媽的悉心照顧,他就覺得自己應該讓小狼吃得再好一點,吃撐一點;再多多地遛狼,增加小狼的運動時間。可是,眼看剩下的馬駒內臟只夠小狼吃一頓了,何況狗們已經斷頓。陳陣又犯愁了。
前一天傍晚他聽高建中說,西南方向的山坡下了一場雷陣雨,大雷劈死了一頭在山頭吃草的大犍牛。第二天一早,陳陣就帶上蒙古刀和麻袋趕到那個山頭,但還是晚了一步,山坡上只剩下連巨狼都啃不動的牛頭骨和大棒骨,狼群連一點肉渣都沒給他剩下。他坐在牛骨旁邊仔細看了半天,發現牛骨縫邊上有許多小狼尖尖的牙痕。大狼大口吃肉塊,小狼小牙剔肉絲,分工合作,把一頭大牛剔颳得乾乾淨淨,連蒼蠅都氣得哼哼亂叫,叮了幾口就飛走了。三組的一個老牛倌也來到這裡,這頭只剩下骨頭的牛好像就是他牛群裡的。老人對陳陣說:狼群不敢來吃羊了,騰格里就殺了一頭牛給狼吃。你看看,早不殺晚不殺,專等傍黑殺,民工想第二天一早把死牛拉回去吃肉都不趕趟了。年輕人,草原的規矩是騰格里定的,壞了規矩是要遭報應的。老人陰沉著臉,夾了夾馬,朝山下的牛群慢慢走去。
陳陣想,老牧民常常掛在嘴邊的草原規矩,可能就是草原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當然是由蒼天即宇宙“制定”的,那麼他在原始遊牧的條件下養一條狼,肯定打亂了遊牧的生產方式,小狼已經給草原帶來了許多新麻煩。他不知道小狼還會給牧民,給他自己添什麼新麻煩……陳陣空手而歸,一路思緒煩亂。他抬起頭仰望騰格里,長生天似穹廬,籠蓋四方。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不見狼。在草原,狼群像幽靈鬼火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常聞其聲,常見其害,卻難見其容,使人們心目中的狼越發詭秘,越發神奇,也把他的好奇心、求知慾和研究癖刺激得不能自已。自養了小狼以後,陳陣才真實地摟抱住了活生生的狼——一條生活在狼圖騰信仰包圍中的狼。歷經千辛萬苦,頂住重重壓力和兇險,他已是欲罷不能,如何輕言放棄和中斷呢?
陳陣跑到民工營地,花高價買了小半袋小米,他只能給小狼增加肉粥中的糧食比例,爭取堅持到下一次殺羊的時候,也打算讓狗們也接上頓。陳陣回到家剛準備睡一小覺,突然發現家中的三條小狗歡叫著朝西邊方向猛跑。陳陣出門望去,只見二郎、黃黃和伊勒從山裡回來了。二郎和黃黃都高昂著頭,嘴上叼著一隻不小的獵物。黃黃和伊勒也忍受不了半飢半飽的日子,這些天經常跟著二郎上山打食吃。看來今天它們大有獵獲,不僅自己吃得肚兒溜圓,而且還開始顧家了。
他急忙向它們迎上去。三條小狗爭搶大狗嘴上的東西,二郎放下獵物將小狗趕開,又叼起獵物快步往家裡跑。陳陣眼睛一亮,二郎和黃黃嘴上叼著的竟是旱獺子,連伊勒的嘴上也叼著一隻一尺多長的金花鼠,個頭有大白蘿蔔那樣粗。陳陣還是第一次見到自家的獵狗往家叼獵物,興奮地衝上前想把獵物拿到手。黃黃和伊勒表功心切,急忙把獵物放到主人腳下,然後圍著陳陣笑哈哈地又蹦又跳,使勁掄搖尾巴,掄了一圈又一圈。黃黃甚至還做了一個他從來沒見過的前腿分開的劈叉動作,前胸和脖子幾乎碰到了獺子,那意思是告訴主人這獵物是它抓到的。獺子的身子腹部露出一排脹紅的奶頭,那是一隻還在餵奶的母獺。陳陣連連拍擊兩條狗的腦袋,連聲誇獎:好樣的!好樣的!
但是,二郎卻不肯放下獺子,竟然繞過陳陣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