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魏國統治的兩河腹地,像司馬氏這樣獨霸一方的豪門大族卻數不勝數,而九品中正制已廣泛推行多年,這些大族的勢力在此期間得到了更大的膨脹。

在這時,如若接受這些大族士人的歸順,為了安撫他們,朝廷必然會為司馬懿、陳群這樣極具名望的人物封大官,而這幫入又極具智謀,憑藉他們自身與外部的支撐,在新朝中重新樹立起權勢應該不是難事。

如此的話,這些重新獲得權勢的豪門大族們勢必會對科舉制造成威脅,而這些人又具有極大的能量,到時候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援,朝廷對科舉制進行修改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而言之,中原土族的歸附,對於限前的大漢國來說是好事,但將來是好是壞,卻實難預料。這一點,上次的鄴城之戰中,方紹並沒有考慮周密,但是現在,他的心頭已懷有深深的忌憚。

“必須把隱患的種子消滅在萌芽之中呀。”

合上那封密信之時,方紹的臉上已浮現出帶著淡淡肅殺之意的詭笑。

(未完待續)

第四百一十三章 夠狠

徐庶的求援信發往前線,整整過了五天之後,他才收到關羽珊珊來遲的回覆。

關羽的回覆很簡單,他認為徐庶完全是杞人憂天,東吳方面的軍隊集結完全是就了伐魏作準備,根本無需擔心。

徐庶詢問了信使關於前線的近況,由於兵力的增加,在前線,漢軍的攻勢漸漸佔據了上風,魏國方面已顯露出力不從心之勢。

顯然,在好不容易才將要獲得優勢的情況下,關羽是不會僅憑徐庶“捕風捉影”似的個人猜測,就將兵力調回陸口,從而放棄難得的機會。

關羽的回覆令徐庶大感失望,即使是張遼也頗覺意外,疑惑道:“雲長非是那種不沉穩之人,怎會這般大意。”

關羽鎮守荊州十餘年,劉備在時一向謹慎,而今卻變得這般“託大”,張遼明其中原由,徐庶卻清楚得很。

無他,唯權而已。

此次的伐魏之戰,換而言之,也可以是一場權力的爭奪戰,誰在這場戰爭中獲得的軍功最大,自然可大大提升在朝野中的威望,從而獲得很大的權力。

歷史上,無數的權臣,無一不是透過建立巨大的軍功而獲得莫大的權力,即使是兩漢以來,外戚專權不斷,那個戚貴們也不泛透過戰爭立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由於關羽坐鎮荊州,那麼攻打魏都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之戰,他自然是無法參與了,所以他才迫不急待的想攻破于禁,搶在方紹之前奪取中原,而收取許洛的功勞,則足以蓋過方紹攻取魏都之功。畢竟,曾經做為漢朝都城的許洛之地,即使魏國已遷都鄴城,但在天下人眼中,許洛同樣仍具有著無可替代的政治意義。

便是因此,關羽才會不顧一切的向前線增兵,甚至放棄了後方的安全。而偏偏劉備已然故去,如果關羽執意而行,沒人能夠阻止得了他,即使是長安城的新帝親自下詔,也不見得能夠改變關羽的戰略,因為以關羽現在的權勢與地位,他完全可以用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來搪塞回絕掉皇命。

關羽的思想,徐庶心裡跟明鏡似的,但是他卻不能跟張遼坦言,畢竟,眼前這位名將,乃是與關羽情同手足,關係非同一般之人,徐庶當然不會當著他的面來剖析關羽的心理。

“看來上大將軍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前線,一時間難以顧全到荊州了。文遠,現在這個時候,看來只能靠我們自己了。”

面對徐庶的感嘆,張遼自信滿滿道:“陸口乃荊州第一要塞,即使只有五千兵馬,但我相信,依靠著堅固的防禦工事,也絕對能夠抵擋得住吳人的進攻。只要我們能抵得一時片刻,撐到雲長的大軍回援,則自然可破解吳人的奸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