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要自己判斷當前的實力對比,並仔細數理德國的外交局面。
就德國內部來說,二十世紀初的十年不僅是德國努力拓殖海外殖民地的十年,也是德國在歐洲勢力不斷擴張,並取得重大發展的十年(講話稿來了)。
和拓殖非洲殖民地不同,德國民間資本雖然不願意將資本投向他們不熟悉並且風險極大的海外,但是卻非常願意向鄰近的歐洲各國投資。
羅馬尼亞的商品農業;波蘭東部的林木加工,煤炭和鐵礦開採,西部的紡織品製造;波西米亞的機械製造;匈牙利東部的煤炭採掘以及蒂薩河沿岸的葡萄園;波黑地區的有色金屬採掘;瑞典的鐵礦開採等等產業都吸引了大量的德國民間投資。
此外,德國各大銀行還對周邊國家給於金融支援,以承銷政府債券或者專項貸款(比如修建鐵路)的方式。進行了大量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1904…1913年的十年間,德國對外直接和間接投資高達240億馬克。其中75%投向了歐洲地區。
自由貿易,人員流動以及廣泛的交叉投資使得德國和哈布斯堡帝國境內以及巴爾幹各國更為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二十多年來的夙願——歐洲聯盟,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13年,德奧兩國關稅同盟條約。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德國工業品在歐洲的市場地位,同時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極大促進了歐洲商業的發展。
海外事務方面,德國在1903…1912的十年間,著力最大,最讓威廉傷神的依然是對英國的外交和貿易的再平衡。
布林戰爭後。大英帝國的不朽神話漸漸遠去,英國的精英階層普遍承認並接受了這一事實。但是,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眼看著自己的榮耀和財富被其他國家掠走。
“英國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下降最主要原因在於法國和德國在1892年簽訂的一紙友好合作條約,當法德兩國不再相互敵對,甚至在海外問題上共同反對英國,那麼我們在外交上可施展的空間就太小太小了。”英國首相格雷在其第一個任期的國情諮文中對議會如是陳述道。
這個道理,英國人明白,法國,德國。俄國甚至美國人心中也都一清二楚。
格雷在1905年擔任英國首相後果斷調整了對外政策,既然無法透過賄賂法國達到拆分法德外交同盟的目標,那麼就只有適時收縮海外利益。法德外交同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英國在國際事務,尤其是殖民地事務上一家獨大的結果,一旦英國放棄和法國的爭吵,那麼脆弱的法德同盟也就成了雞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就在於此。
1905年秋天,英法德三國外長在巴黎會面,討論歐洲外交的再平衡,此時英法兩國早已就大部分紛爭達成了協議,作為過去十年歐洲外交舞臺上最大的贏家,塔列朗代表法國參加了這次會議。並順利的調解了英德之間的矛盾。
於是《巴黎宣言》和之後的《英德海軍軍備條約》(也稱《倫敦協定》)使歐洲外交再次達成了平衡。
巴黎宣言追述了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對於維護大陸和平的重要作用,重申了維也納和會的大國協調原則。這使得使英國擺脫了因布林戰爭造成的外交孤立局面。協議由五大國代表共同簽字。
《英德海軍軍備條約》是德國“被迫”對英國強勢海權做出的讓步,條約規定了德國主力軍艦的噸位不得超過英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