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終於開始變得越來越“正常”了起來。

文試的第四題,是根據一幅山水墨畫,為其譜樂,在符合墨畫的意境的基礎上,所作樂曲的等階越高,分數自然也就越高。

而且讓人大鬆一口氣的是,這道題並沒有要求最後寫出來的曲子一定需要原創,若能找到歷屆樂道強者的佳曲相輔,也算是正確解答。

在看到此題的同時,蘇文便忍不住抬起頭,朝著沐夕所坐的位置看去,眼中閃過一絲憂色。

沐夕出自樂聖世家,擅琴樂之道,按理說這道題對她來說是最簡單的。

但蘇文卻很清楚,這道題,同樣很不簡單。

乍看上去,此畫呈現了一幅谷中市集的熱鬧景象,放眼望去滿山遍野全是人,有挑著擔子叫賣的小販,有樹蔭下乘涼歇息的馬伕,還有閒庭信步的旅人,討價還價的顧客。

整個山道顯得擁擠不堪,車水馬龍之間,給人一種整個畫面都被填得滿滿當當的感覺。

但蘇文身負畫位在手,所以能夠一眼看出,其實畫中人都是假的!

這一點,但凡是行畫道之人,都能從畫中每個人那呆滯的神態,空洞的眼神中發現貓膩,畫中人並不是真正的人,而是類似於泥塑、銅像之類的存在。

整幅畫作雖然顯得生機盎然,但這種生機並不是來自這所謂的“市集”,而是從那草木蒼翠中散發出來的。

如果是不懂畫的人,很容易被這種手法所迷惑,進而以為這幅畫的主題是在講人。

實際上,畫中的那些假人只是障眼法,畫作的宗旨,是整個山谷!

蘇文有畫位、琴位在身,所以這道題對於他來說非常簡單,此時的他也沒有時間去擔心沐夕,立刻提筆在考卷上寫出了自己的答案。

蘇文最後並沒有冒險去譜一曲原創妙音,而是默寫了一首來自樂道半聖向徽的《空山澗鳴》。

第五道題,是考校的歷史和茶藝之道。

第六題的難點在於加入了武道的知識,如果不是來自武國之人,恐怕很難答對。

……

不知不覺中,蘇文答題越來越得心應手,行筆之間越來越快,竟是沒有一道題能夠難住他!

文試進行到半個時辰的時候,已經有第二名考生起身交卷。

畢竟對於在場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聯考的文試還是要碰運氣的,遇到不會的考題要麼靠瞎猜,或者乾脆略過不答,只解答與自己文位相關的問題就可以了。

所以大部分考生都只需要半個時辰,就可以結束這場考試。

繼那位濟國考生交卷之後,陸陸續續又有很多人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待督審司的巡考執事收卷後,便頭也不回地走進了武試殿中。

……

開考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沐夕也已經起身交了卷,她之所以會耽擱這麼長的時間,主要是將筆墨花在了最後一道開放性的大題上,否則或許她也早就停筆離場了。

至此,整個偌大的文試殿,就只剩下了三名考生。

安七夜、歐陽克,以及,蘇文!

沐夕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去往武試殿,而是站在考場外,目不轉睛地盯著蘇文所在的地方,心中為之默默祈禱。

並不是只有沐夕一個人沒有在考完後入武試殿,事實上,此時在場邊仍舊守候了數百學子,他們想要看,這場文試的勝者到底是誰。

是連奪兩屆文試榜首,號稱有過目不忘本事的安七夜,還是來自聖者世家,被譽為天瀾國少年第一天才的歐陽克?

亦或者,是那個低調中歸來,人族數十年唯一一個被聖域親封為聖才的蘇文?

文試的結果當然不可能這麼快就出來,在考生交卷後,還需得經過十位主考官大人閱卷和批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