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笑笑,“漸悟與頓悟之說在我國由來已久,只是到了神秀和慧能時期,才被傳得沸沸揚揚。悟性好,具有深厚慧根者,自可舉一反三,但對於世上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需要一步一步來領會。慧能大師曾有名言曰,‘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心在動。’這樣的說法對大師來說,當可立即領悟,但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無疑於對牛彈琴。佛學的宗旨在於普度眾生,勸導世上所有之人一心向善,透過修禪達到極樂。因此,普通百姓才是佛之主體,他們更加適合於漸悟法門。”
“那陛下之意是傾向於。。。。。。”
海無影打斷道:“枯榮大師,是不是說適合於大多數百姓的漸悟修行方式更好呢?當然不是,任何教宗、門派都要有領路者,這些少數人乃是一宗一教的精神支柱,他們的悟性遠超常人,自然不必按部就班地修行。”
枯榮點了點頭,思索了片刻後道:“陛下,那為何在你們大唐的佛學流派中,是以禪宗頓悟說為主呢?”
“這和我國的歷史有關。”
“陛下,願聞其詳。”
“在我中華大地上,數千年來並未有固定的宗教信仰,時而佛教佔先,時而又以道教為尊,人們的思想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形成了較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這種現實狀況決定了占主導地位的官僚階層是不可能做到漸悟修行要求的,他們顯然不想,也不會透過閉關苦行、雲遊四海、苦讀經典來提升自己的佛學修為,最常見的也就是閒暇時抄抄經文,或者為寺廟捐一些香油錢。這就導致了他們對頓悟說產生了共鳴,由於他們有權有勢有影響力,便使得頓悟說在我朝佔據了上風。”
第五十四章 約定
第五十四章 約定
海無影看了看陷入沉思的枯榮大師,繼續言道:“在佛家的修行方式中,漸悟與頓悟兩種法門分得這般清晰的,也只有我大唐的佛門,佛教的始源地天竺國便沒有細分,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朕剛剛所言,和我國的具體情況有關。枯榮大師,因人而宜、因地而異,乃是修行之不二法則,如果死搬硬套,勢必會走上形而上學的修行路徑,嚴重者甚至會南轅北轍。佛教尊崇包容,分宗分派本就違反了佛祖旨意,況且還要自認正宗,斥責他派,這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邊緣。”
“陛下高見,貧僧不如也。”枯榮仔細思索了一會後嘆道,“貧僧修行多年,卻是遠不及陛下之大智慧,慚愧、慚愧。”
“非也非也,大師不必過謙。”
“陛下,貧僧受教也。”
海無影笑道:“朕於佛學並無深厚的造詣,但世間萬事萬物皆互通也。枯榮大師,既然你不遠千里來到我朝,朕便送你一首詩,或許會對你今後的修行大有幫助。”
“請陛下恩賜。”
“我朝有座名山,叫做廬山,大師知道吧?”
枯榮一愣,心下暗自想道,“怎麼又說到廬山了?”
不過,此時的枯榮卻是不敢再小瞧眼前這位唐朝皇帝,恭恭敬敬地答道:“回陛下,貧僧知道。”
“恩,這首詩就是寫廬山的,枯榮大師,請聽好了。”海無影慢慢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待枯榮小聲地重複了一遍後,海無影又道:“人都有盲區,或者說是一種思維的惰性。枯榮大師,既然困惑於頓悟和漸悟之中,何不跳出其中,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呢?”
“陛下,貧僧聽陛下之言,腦海中似乎靈光閃過,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