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重耳累而不想再進取時,他們當然不同意。

離開齊國後,就過曹,曹共公(曹昭公子,名襄)對重耳也很無禮,聽說重耳有些脅骨長在一塊,就想看,於是就趁重耳洗澡時悄悄在外偷窺。曹大夫僖負羈妻子很有見識,看到重耳與從者都是不俗之人,就勸僖負羈禮待重耳,僖負羈也勸曹共公厚待重耳,曹共公不聽。後來也受到了晉國的報復。

重耳流亡的第五站是過宋,時間應是魯僖二十三年初或上半年,也可能是二十二年底,宋襄公心懷仁義,就聽從了大司馬公孫固(宋莊公之孫)的建議,厚禮重耳,也贈了八十匹馬。後來楚成王圍宋,公孫固如晉告急,晉立馬相救,回報了宋襄公的禮遇。

離開宋後,又經過鄭國,鄭文公(名捷)對重耳也是無禮,叔瞻勸了也不聽。後來在晉楚城濮之戰後,晉與秦一同圍鄭,報了這次不禮之過。

同一年,楚成王三十五年(…637),重耳就來到了楚國。楚成王也相當有見識,同宋襄公一樣,厚禮重耳,而且是以國君之禮享之。《國語。晉語四》載,是“九獻,庭實旅百”。同前一年鄭文公享楚成王的禮儀一樣,或許還有“加籩豆六品”。何謂“九獻”呢?主人酌獻賓,賓酢主人,主人酬賓,這樣一個來回稱為一獻,反覆九次,就是九獻。杜預據此認為是上公之禮,因為,《周禮。秋官。大行人》載,“上公之禮,執恆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再祼而酢。饗禮九獻,食禮九舉,出入五積,三問三勞。”這是僅次於王禮的禮儀,高於諸侯之禮。但《周禮》並沒有載“庭實百旅”,“庭實百旅”就是在庭中陳上百種禮品。“籩豆”,就是用籩(竹製禮器)和豆(竹製禮器),盛的一些祭品,“加籩豆六品”,另外加了一些禮品。古時國君、諸侯之間的相見禮儀不純粹是賓主之間,其中還有祭祀的內容。總之,這次楚成王的禮節,是規格是相當高的,歸超過重耳的身份的。即便是大國諸侯也不過如此。當然,從這一點表明了,當時楚國在與諸夏的融合中,已能奉行《周禮》了。不過,在當時,服飾與身飾還與中原不同,應當還是左衽,披髮,紋身錯臂等。

八、厚禮重耳(1…8…2)

八、厚禮重耳(1…8…2)

對這種超規格的禮遇,楚成王當然有其目的,最主要的是拉攏重耳,好以後讓晉國回報楚國,以讓在以後中原爭霸中獲利,其次,當然,也是向姬姓的重耳顯現,楚並非完全是蠻夷之鄉,也懂周禮,也有文化教養,更有納人仁懷。

對此,重耳開始覺得不敢當,咎犯以天命勸他,他才接受了。享禮完畢後,楚成王就有些按耐不住了,就試探重耳,如果回去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如何回報他。重耳雖然受了成王的重禮,但還是不卑不亢,盡顯人君氣度,有禮有節,並不像如小人般曲意奉承,這與他的兄弟夷吾在接受秦穆公的好處時是完全相反的,夷吾是背信棄義,恩將仇報,而重耳是言而有信,恩怨分明。

重耳先是打個太極拳,“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何以報君?”意思是說,男女奴隸呀,玉帛錢財呀,還有鳥羽,旄牛尾,象牙,犀兕皮等珍貴物品呀,楚國都有了,晉國有的,不過是剩餘的,不足用這些來回報楚國的厚禮。說實話,這些東西,或許還是楚成王真正想要的,甚至還希望晉能在以後國際關係中,親楚。可是,重耳並非等閒之輩,他也有雄心壯志,知道,晉楚必將在不久的將來爭霸中原,所以,沒有因一時困厄而妥協的意思,也沒有因此可能得罪楚成王而屈從的打算。

楚成王還是不心甘,付出了終歸是想求得回報的。繼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