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重耳承諾給以回報。重耳接著提出一個方案:“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其左執鞭、彌,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古代師行一宿為一舍,三舍就是宿三次,就是三日行軍的路程,以前行軍日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重耳說的意思是,如果,以後晉楚交兵,臨陣時,晉軍先退九十里,如果還不能息爭,就與楚軍作戰。
重耳的承諾,是楚成王沒有想到的,當然這個承諾也不小,先退九十里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兩軍對陣,最怕就是未戰先退,一來影響士氣,二來給敵人乘勢襲擊的機會。用圍棋的述語,就是讓先,而這種戰場上的讓先是沒有貼子的。然而,另一方面,重耳的態度相當堅定,表明以後與楚不惜一戰,不會因這次受到禮遇就親楚事楚。所以,楚令尹子玉(若敖之曾孫,成得臣。)在聽到重耳的話的,很是憤怒,就要求楚成王殺掉他以絕後患,前面,鄭叔瞻也曾勸鄭文公,如果不厚禮重耳,不若先殺之。看來,識者所見略同,當然,子反只是一時憤怒而請殺重耳,並沒有叔瞻的遠見了。這裡呀,要指出,歷史上,有好多人都在各種理由下,犯了類似的致命錯誤,最後留下終生遺憾。鴻門宴上的項羽,煮酒論英雄時的曹操,重慶談判時的蔣介石。不過,話又說回來,或許還是天命所在,大凡雄主,幾乎都能躲過一些劫難,而在危險中倖存下來,獲得成功。
楚成王也是這樣想的,他認為,重耳“志廣而儉,文而有禮,約而不諂,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又預料到重耳將會繼承君位,“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是不可殺的。子玉就請把咎犯留下來,這樣以後即便交兵,重耳也會失去一個臂膀,楚成王還是不同意。最後,重耳居楚幾個月後,晉懷公從秦逃回晉國,秦穆公就派使至楚召重耳,打算護送重耳回晉國即君位。楚成王就禮送重耳出境了。
這次,楚成王終於見識到中原大國雄主的氣局了,其對齊桓公小白的遺憾或許可以消除一些了。歷史雖然將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秦穆公四大雄主同時相聚鏖兵,但終究只安排了晉文公與楚成王的正面對決。與齊桓公的擦肩而過,與秦穆公的遙不相問,不失為英雄的缺憾。這樣或許也好,要是如三國魏晉南北朝時群雄蜂起,生死相爭,英雄遲暮定會多很多荒野白骨。
重耳到秦國後,在秦穆公(任好)發兵護送下,在楚成王三十六年(…636)的二月,就回到了晉國,強立為晉君,驅逐並殺死了他的侄子晉懷公(子圉),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得到內外的擁護,又有趙衰、子犯、賈佗、先軫、司空季子等賢士的輔佐,晉國很快安定下來,在即位的第二年春(…635),同秦穆公一起,助周襄王剷除王子帶的內亂後,在諸侯間的威信就開始樹立了。要知道,晉國本來就是諸夏大國,在曲沃武公(名代)與晉獻公(名詭諸)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裡,累積了國力,晉惠公(名夷吾)在位十四年,內不寧,外不安,與秦穆公又你來我往打了幾次,雖然如此,還沒有把晉的家底敗完。在重耳的精心治理下,晉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逐步將視覺轉到了對外爭霸上了。一出驚心動魄的爭霸大戲即將在中原的舞臺上演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九、子玉敗兵(1…9…1)
九、子玉敗兵(1…9…1)
楚成王三十八年(…634),魯僖公(莊公少子,名申)由於齊孝公先後入侵其西鄙和北鄙,雖然暫時讓展喜犒勞齊師讓齊孝公許平而還,可心裡還是不心甘,又擔心齊再入侵,於是,讓派東門遂(魯莊公之子,又稱公子遂,東門襄仲、襄仲、仲遂、東門氏,魯上卿,稱為“東門”蓋軍將營治國門故也)、臧文仲(即臧孫辰,魯孝公玄稱,父伯氏瓶)入楚乞師,楚成王派子玉(楚令尹成德臣)與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