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江上飲酒,醉酒而歸,返回臨皋亭時,已經三更,無人應門。面對大江和扁舟,他一時思緒飄蕩,真恨不得立刻駕舟,離開這困苦潦倒的黃州,在大江大海中悠閒度過餘生,就作了一首《臨江仙》詞,擊節高歌,來寄情抒懷: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次日,《臨江仙》詞就人人傳誦,並以訛傳訛,喧傳他夜間作了此詞,“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聽得大驚失色,擔心失去罪官謫臣,將被朝廷追究責任,忙不迭地駕了船,親自跑來檢視,卻見蘇軾“鼻鼾如雷,猶未興也”。
這個謠言竟也傳入京城,連神宗皇帝都半信半疑。當時神宗正在吃飯,突然聽說“蘇軾已死”,頓時難以下嚥,將筷子放下,長聲嘆息,道:“蘇軾,這傢伙,唉……才人難得啊!”
然而,蘇軾並沒有一直沉湎在這種淒涼苦悶的心境中。他畢竟是一個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總是想方設法改進生活、改善心境。
幾個月後,妻兒都來到了他身邊;到了黃州的第二年冬天,透過朋友幫忙,他得到城東山坡上的營防廢地數十畝。蘇軾開始操起鋤頭,不辭辛勞地開荒種地,透過植樹種菜來養家餬口,使得生活得以改善。之後,他又在山坡上搭建了一座草屋,壁上繪畫雪景,取名“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生活安頓下來後,蘇軾就將大量的時間投入讀書,“夜常以三鼓為率,雖大醉歸,亦必披展至倦而寢”,以撫慰受傷的心靈。由於書籍有限,蘇軾就把手裡的書反覆閱讀,還創造出“八面受敵”讀書法:“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一天深夜,他讀著杜牧的《阿房宮賦》,詠歎再三,毫無睡意。在門外照看的兩個老兵,可熬不住了。其中一個人大發牢騷,嘟嘟啷啷地嚷:“讀書有什麼好處了!天這麼冷,都這麼晚了,他還不肯睡!真是的……”
另一人也打個寒戰,但撇撇嘴,不以為然地說,蘇軾讀的文章中,也有兩句好話。
前者勃然大怒,跳將起來,道:“你這個文盲大老粗,又理會得甚底?”
後者慢條斯理地道:“我就喜歡文章中那一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你理會得甚底?……”
蘇軾的兒子蘇過恰好起夜,聽到他們的對話,就告訴了父親。蘇軾也不禁啞然失笑。
經歷這次磨難,蘇軾失去了許多朋友,但也慢慢多了些真正的朋友。“怕老婆、不怕王侯”的陳季常特來陪伴他,黃州太守徐君猷給了他許多幫助,武昌太守朱壽昌也來照看他。年少輕狂的大畫家米芾也慕名來到“東坡雪堂”,恨不得日日與他談詩論畫。
除了這些文人朋友,蘇軾也結交了諸多平凡的農夫、藥師、酒監、僧侶、道士、村醫、漁夫、農婦和樵夫等。他和他們打成一片,毫不在乎自己的身份,熱心地學習耕種方法、烹飪技巧、醫藥常識等,聽他們胡扯一些天南海北、稀奇古怪的軼聞趣事,常常大笑開懷。一次,他穿著芒鞋,披著蓑衣回家,竟被一個醉漢推搡,還大罵他是沒出息的“蠢蛋”。蘇軾繞道走開,笑一笑,“自喜漸不為人識。”
他也經常去黃州附近的赤壁轉轉。面對黃州赤壁,他回想少年出川時的雄心勃勃、豪言壯語,恍如一夢。
果真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如今,在元豐五年(1082年)的七月之夜,在黃州的赤壁江邊,他靜靜地聽著怒吼的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