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在月光下徐徐舉杯,將英雄情懷、壯志未酬之慨,斟入杯中一飲而盡。
突然間,他豁然開朗、大徹大悟了:
“逝者如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流逝;盈虧者如明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非我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只有長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進入耳朵變成聲音,跳入眼裡成為色彩,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恩贈的無盡寶藏,我為何不盡情享受呢……”
黃州赤壁,是他涅磐的地方。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蘇軾:明月幾時有(3)
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蘇軾得了很嚴重的臂疾,前往蘄水請龐安常醫治。
龐安常是個很奇特的醫生,天生聾啞但精通醫術,穎悟過人,以指畫字,即明白別人深意。蘇軾病癒後,與龐安常成了好友,結伴遊覽蘄水清泉寺。清泉寺有“王逸少洗筆泉”,溪水極為甘洌,行至蘭溪,溪水突然改作西流。
蘇軾行於青山綠水之間,聽到杜鵑的美妙聲音,呼吸著雨後的清新空氣,更見了這河水西流的奇特現象,大為感慨,就填了一首豪邁奔放的《浣溪紗》,提醒自己儘管滿頭白髮,但也要積極生活: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這是他貶謫黃州的第二年,正是窮苦潦倒、苦不堪言的時候。
貶謫到黃州的還有一個好友張夢得,修建了一個亭子,蘇軾前去觀賞,命名為“快哉亭”,並作了一首《水調歌頭》以資紀念,以表達自己的豪邁樂觀胸懷: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經過烏臺詩案、黃州貶謫,三四年來,甚麼名利權位,蘇軾都瞧得淡了,但他並沒有悲觀哀怨,依舊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熱愛。
他的這種身處逆境、豁達豪邁的心態,在一次野外遇雨的經歷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元豐六年(1083年)三月七日,蘇軾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邊沒帶雨具。同行的人皆現狼狽,驚惶躲藏,唯獨他縱聲大笑,吟嘯林間,徐徐而行。沒多久,雨過天晴,他的心情更加舒暢,填了一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貶謫黃州的磨難困頓,磨練了他超人的意志,開闊了他的豪邁胸懷,使得他開始以坦然、豁達的心態對待挫折打擊,保持逆境生活中的熱情和朝氣,逐漸變得榮辱不驚,越來越曠達自適。
以後幾十年中,他遭遇了更大的打擊,被貶到比黃州更荒涼悽苦的惠州、海南。而他對待這些悽苦生活的心態,就如對待這黃州的天氣,任其風雨交加,都是笑傲著行走,“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海南,白髮蒼蒼的他面臨著“六無”困窘:“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屋,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但他並沒有絕望悲觀,還調侃說“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聽其流轉,流行坎止,無不可者”。對於當地無醫無藥的困境,他寫信給朋友,非常幽默地說:“每想到京城無數人喪命於庸醫之手,我就倍感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