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提問了,為我們尋找答案吧。”

敢情他也感到好笑,這麼多人。都嘴張著看石堅一斤。人自問自答。升麼高僧,什麼名儒,都是假的。

石堅才說道:“我剛才說道佛說世界有三千大世界。可是我們眼睛有多大,看到的地方能有多遠?就算是超級聖人,看到了整個地球,還有月亮,以及更遙遠的星星。其實連這個世界,我們那一個人能說看得清楚呢?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之所以孔夫子被我們稱為聖人

“工,舊為他說的話。經討了千多年,現在壞證明有道理。懷見百姓。請問這些界上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但孔夫子自己也說過,三人同行。必有我師。連他自己都在學習。認為自己有不滿的地方。可是我們後人呢?好了,將孔夫子的話一抱。什麼都是對的,其實這是一種錯的做法。孔夫子的話可以絕大多數是對的,但我剛才說過一件事,世上沒有絕對的事。就比如齊家與治國。這是兩回事。齊家是如何調解家裡的矛盾,但治國呢。再說唐初,如房謀杜斷,王蓮、魏徵善諫,李績與李靖善兵。各有所用。再如漢初,韓兵張謀蕭發小。各有所長,而且人主將他們用在他們的長處。這才構成一個盛世。這一點臣也多次與皇上說過,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學會挖掘人才,使用人才,這才是人主的重要職責。不然天下那麼多事情,要皇上一個人來處理,三皇五帝也沒有這本事。”

眾人再次啞口無言。但這一駁,至少孔夫子所編的這篇《大學》中一句泡了湯。

“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我們就能解釋剛才我所提問的。”

“請說?”圓覺有些迷茫,按照石堅的意思,佛祖也說錯了?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看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這段話意思身心的變化,都是假象與塵垢,就象看到了摩尼寶珠五色。其實本來沒有顏色的,只是五色光射在上面,以為有五色。因為身心的變化,才發現這樣錯誤的理解。

現在再沒有一個人嘲笑石堅了。到現在石堅無論經義,還是佛教故事,信手指來,滔滔其談,連高僧圓覺都在聽其教誨,那個敢笑話。只是躲藏在宮牆外面的小宮女們。一個個看著石堅,眼光流彩繽呈,豔羨的。

“說到底,修佛的重要環節就是空與放。只有放下一切,才會修成大道。可為什麼連佛都出現執迷呢?來,我再來說一段話,大家就明白了。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摒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什麼一切諸佛?指的走過去、現在、未來,象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一樣,就是在第五個劫數里。這一劫叫賢劫,共有一千個佛出世,釋迦牟尼是第四位。當然這個劫數也很長,長到我們現在都沒有辦法用數字計算。為什麼佛來應世。我剛才說過佛已經跳出三界外,跳出去是超脫,跳進來是救世。存了念頭,就會有劫難,所以佛也遭到魔邪襲擊。”

說到這裡時,圓覺已經有所“悟”眼睛開始明亮起來。

石堅繼續說道:“一開始入世時。雖然佛有碩大的慧根,可也要學習。跟誰學習的?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也就是封神演義裡的那個燃燈道人)。於法所得不。入世的過程,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一邊幫助世人超脫。一邊自己也要超脫。所以在世間的如來佛祖與在三界外的如來佛祖等於是兩樣的,這個佛祖還不能說領悟大道的佛祖。”

這句話說完,所有人大譁,可不知道如何辨解。有道理啊。如果超脫了,還要學習做什麼?就象孔夫子什麼都是對的,何必來句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的話?

“因此,我佛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