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胃潰瘍、痔瘡等疾病的折磨,寫小說就是他為了對付神經衰弱才開始的,卻不料無心插柳。本書中提到的《哥兒》是他1906年的作品。夏目漱石姿容秀美聞名於世,現在日本一千日元鈔票的圖案就是他的頭像。】在他的代表作《哥兒》中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小說的主人公哥兒是一位自幼在東京長大的青年,他起初在一個小鎮上教書,但很快就對很多同事感到厭惡,無法相處。但和其中一位年輕的教師相處融洽。有一次外出途中,那位稱做“豪豬”的新朋友請他喝了一杯冰水,價格是一錢五厘,大約是零點二美分。
不久以後,就有一位教師告訴哥兒,說他的好朋友在背後講他的壞話。哥兒相信了這位挑撥離間者的話,隨後又想起了那個朋友請他喝冰水時的恩情:
雖然只是喝了一杯冰水,但是接受這種人的恩惠,實在影響到了我的榮譽。不論一錢還是五厘,接受這種人的恩惠,我實在是死不安寧……毫無表示地接受別人的恩惠,就表明我將他視為一個體面的人,尊重他。我自己沒有堅持要為那杯冰水付賬,而是接受了他的“恩惠”並表示了感謝,這種感激是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的。我雖無權無勢,但我也有獨立的人格。要我去接受別人的恩情,還不如讓我償還他一百萬日元!
豪豬為我破費了一錢五厘,我覺得我對他的感謝至少值一百萬日元。
第二天,他把那一錢五厘丟到了他那好朋友的桌子上。因為只有結束了對這一杯冰水的恩情,他才能真正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即豪豬侮辱性的語言。他們也許會互相毆打,但必須事先了結恩情,因為那已不是朋友之間的恩情。17【17薩評:這種思想,在西方顯然找不到任何相似的線索,但如果到中國哲學中去找,就會發現其根源。中國古代的“士”對於接受恩惠有著同樣的看法,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個君子接受某人的恩惠,是看得起對方的表示——或者說是對方應該感到受寵若驚的事情。這種思想在西方看來簡直不合邏輯,而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不吃嗟來之食”的影子——當然,然後就是“士為知己者死”了。】
歷史和世界的負恩者(6)
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如此敏感,如此容易受到傷害,美國人認為這種情況只可能發生在那些青少年幫派的不良記錄或者患過精神病人的病歷當中。18【18薩評:在美國人看來,得到對方的幫助,那麼在適當的情況下給對方等量的回報——假如對方是在關鍵時刻幫助你的,則可以採取加權演算法,就可以完成報恩的事情了,此後兩不相欠。而東方的看法雖然物質上可以回報,但受過恩的人和施恩的人,是很難回覆到“兩不相欠”的相處狀態的。】但在日本卻被視為一種美德。人們覺得很少有日本人行事會如此極端。當然,那可能也是由於多數日本人比較懶散。日本的評論家在談到《哥兒》這部小說時,說哥兒是“一個性情暴躁、純似水晶、為正義戰鬥到底的人”。實際上,作者曾說,“哥兒”是自己的化身,評論家們也覺得如此。這是一個關於崇高美德的故事,受恩者只有把自己的感謝當作價值“百萬日元”的東西,並相應地採取行動,才能徹底擺脫負恩者的境地。並且,只能從“體面的人”那裡接受恩惠。哥兒在憤怒中,將自己得到的豪豬的恩情與長久以來一直關心自己的老奶媽的恩情進行了對比。這位老奶媽對他十分偏愛,總感覺家裡人都不喜歡他,於是經常私下給他拿些糖果、彩色鉛筆等小禮物,有一次還給了他三塊錢。“她對我始終如一的關懷給予了我巨大的快樂。當我從老奶媽手裡接過那三塊錢時,感到非常‘難為情’,但我把它當做借款。”然而幾年過去了,還是沒有歸還。那麼,為什麼至今仍不還呢?在與豪豬的恩情比較之後,哥兒自言自語地說那是因為“我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了”。這句話使我們可以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