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教會學校度過的。他受到兩位女老師的影響,很喜歡英文,他曾對父親說,長大後最想當英語教員,其次是物理教員。

因為從小受到教會教育,林語堂無緣接觸中國文化,林從小就不知道中國民間傳說,連看梁山伯祝英臺的戲曲,都是一種罪過。林語堂說自己20歲之前就知道古猶太國約書亞將軍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到了三十多歲才知道中國古代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他說這是教會中學欠他的一筆債。

林語堂聽到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後,他十分憤怒:“我被騙去了民族遺產。這是清教徒教育對一箇中國孩子所做的好事。我決心反抗而深入我們民族意識的巨流。”

在林語堂看來,他的中學教育是浪費光陰。他對地理興趣濃厚,自學了一本十萬字的地理書,而在學校每星期只讀一頁半,全年不過讀三萬字。他甚至對學校教育產生了逆反心理:“凡是教員所要我讀的書我俱不喜歡。”他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最大的願望是學校有一座好的圖書館,等他到哈佛就讀時,終於得償所願。

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林語堂到清華大學任英文教員,他這時才深切感覺到國學知識的貧乏。於是他從閱讀《紅樓夢》開始補課,經常出沒於琉璃廠的舊書店,接觸到了大批經典著作。

徐回憶,林語堂在對待不速之客方面,如同歌德般不近人情。家中舉辦宴會,他會很高興地接待朋友,與朋友閒談,平常則不喜與朋友隨便來往聊天。在美國時,都是胡適去林家中拜訪,他從不探訪胡適,二人也從來不會無事相約在外面吃個便飯聊聊天。

30年代,林語堂赴美前,退了租住的房子,出售屋中的傢俱。陶亢德從林家買走了沙發,林的兄弟們也各買了幾件舊傢俱。當時大家都覺得,幾件舊傢俱林還要收自己兄弟的錢,實在太沒人情味了。

【信仰】

兒時,林語堂祈禱時,常常想象上帝必在他的頭頂幾寸之遙,靠近他的頭髮。這種想象令他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覺。

在廈門讀小學時,林語堂曾測試上帝是否存在。他每週有一個銅元的零花錢,買一個芝麻餅後還剩下四文,只夠買四個糖果。某次,他祈求上帝能讓他拾到一個銀角子,夠他去飯館吃碗素面。他再三閉目禱告,希望出現奇蹟,但結果令他失望。

在廈門鼓浪嶼讀書時,林語堂發現外國人分為三類,一類是傳教士,身穿清潔無暇的白衣,一類是水手,他們喝醉酒後在街上狂歌、亂叫,還有一類是商人,坐著四人轎子,對中國孩子隨意拳打腳踢。林看到這些友善的傳教士和窮兇極惡的水手、商人都是乘坐停泊在廈門港口的外國戰艦一起來到中國的,多少有些失望。一次,他偷偷到外國俱樂部,看見舞會上的“外國男女,半裸其體,互相偎抱,狎褻無恥,行若生番”,林覺得驚駭又醜惡。

入聖約翰大學後,林語堂最先讀的是神學班,最讓林接受不了的基督教理論一是耶穌為處女所生,二是耶穌肉體昇天之論,他向教授們提出疑問,教授也說這兩條有問題,他們自己也不相信。林十分憤怒,他覺得,既然自己的神學家都不相信,那為什麼一定要中國的教徒先接受這兩條才能受洗,這是偽善。一年後,林語堂離開了神學班。

林語堂回憶:“有一次在假期回家,我在教會登壇講道,發揮舊約《聖經》應當做各式的文學讀,如《約伯記》是猶太戲劇,《列王記》是猶太曆史,《雅歌》是情歌,而《創世紀》和《出埃及記》是很好的、很有趣的猶太神話和傳說。這宣教辭把我父親嚇得驚惶失措。”

但此時林語堂還是無法放棄對上帝的信仰,他說:“我總不能設想一個無神的世界。我只是覺得如果上帝不存在,整個宇宙將至徹底崩潰,而特別是人的生命。”在清華任教時,他還主動承擔了一個星期日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