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楊威利。在給楊威利安排的虛擬家譜中,他的父親楊泰隆是一位本分而又不失小手腕的商人。不知道這是不是和中國人留給全世界的普遍印象有關。
日本科幻作家豐田有恆創作的《蒙古的殘陽》乾脆便以恢宏的中國歷史為素材。在這部作品中,元帝國建立了世界政權,成吉斯汗紀元8110年,深受黃種人壓迫的白人拉爾森乘坐時間機器飛回公元1301年,試圖改變歷史。
外國科幻作家描寫中國,寫得最準確最精彩的,莫過於美國科幻作家佈雷德伯裡的科幻小說《飛行器》。這裡的“準確”不是資料的準確,而是精神實質的準確,作者準確地勾劃出了中國文化的某些劣根性。東晉元帝遇到一位發明了飛行器的民間發明家,給予他的“獎勵”便是砍頭!那架原始的滑翔機也被仔仔細細地燒成了灰。為了讓發明家死得明白,皇帝拿出自己的發明——一臺能夠擺在桌上的精巧園林機械模型,告訴他,好的發明只能是美的點綴。而不應帶來危險。
當然,也有相當一批外國科幻作家對中國有不恰當的想象,這些想象往往出自“中國威脅論”的潛移默化,包括它的歷史前輩“黃禍論”。九十年代,美國出版了一部叫《張鐘山》的長篇科幻小說,虛構了中國統治世界後的二百年史。有一部名叫《火龍吐火》的印度科幻小說,描寫了中國用核武器轟擊印度的情節。甚至被印度國防部長赫爾南德斯推薦來為他的反華觀點撐腰。不久前,甚至有一本描寫“藏獨”的長篇科幻小說獲得了美國的星雲獎。這些都是負面的例子。它們既然存在,就不能不正視。
以上這些科幻作家雖然在自己的筆下寫了中國,但基本上沒有到過中國。中國對他們來說多少有些霧裡看花。而另外一些科幻作家,卻擁有真實的中國經歷,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在擁有中國經歷的科幻作家中,最出名的就是英國作家JD巴拉德了。他於1930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在中國經商的冒險家。1941年年底,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暴發。日軍開始進攻設在中國的西方國家殖民地,將這些殖民地的西方公民圈入集中營。巴拉德就在設於蘇州的西方人集中營裡度過了少年時期。直到1985年,巴拉德才將自己這段早年曆史寫成傳記,名為《太陽帝國》。這本書將科幻片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引到上海,以其為藍本拍攝了巨片。早年這段奇異經歷深深地影響著巴拉德。所以,在他開始科幻創作生涯後,筆下的世界絕對與眾不同。他寫了慢慢結晶的宇宙,寫了被油膜覆蓋的大海,寫了死在海邊的不知名的巨人。在這些作品裡,東方的神秘主義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這種奇特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巴拉德的作品一反科幻小說的舊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與奧爾迪斯、莫考克並列為科幻小說“新浪潮”的三主將。
在科幻史上,有一位真名叫保羅利尼巴格的美國人,出生於1913年,後來以“科德威納史密斯”的筆名發表科幻作品。他的父親是孫中山的法律顧問和辛亥革命的籌款人,憑這種不為人知的方式影響了眾多中國人的命運。他本人也因此成為孫中山的教子。後來,利尼巴格先考入南京大學和中國國立協和大學,再回到美國完成高等教育。從1930年到1936年,他還兼任中國南京政府法律顧問的私人秘書。二戰期間,利尼巴格為美國陸軍情報部門服務,也就是當間諜。他的身世因此變得十分神秘,甚至逝世之前周圍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到了朝鮮戰爭時,利尼巴格還因為對中國事務的熟悉而擔任美軍顧問。
由於這種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環境下形成的特殊生涯,利尼巴格的視野不同於一般書齋中走出來的作家,堪稱希奇古怪。他描寫了一些無法理解的未來人,他們長生不老、榮化富貴,甚至無法知道他們是不是還活著。他還創作了“亞人”這個構思,也就是由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