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個人的金錢或地位,而是為著追求光明,追求自己的空洞的理想,而在這裡艱苦地工作著” 。梁漱溟本人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到處宣傳知識分子到農村工作。1930年暑期,他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演講,中心講“中國問題之解決”。他說,中國問題之解決的主動力,全在於其社會中的知識分子與鄉村平民打成一片,結合在一起所構成之偉大力量 。

鄉村建設運動搞“鄉村自治”,“政”(政權)、“教”(教育)、“富”(經濟)、“衛”(保衛)合一,以村學鄉學代替基層政權,“鄉學村學,一方面是鄉村自治機關,一方面是鄉村教育機關”。到1935年,以菏澤為中心,增劃濟寧等13個縣為實驗區,1937年,山東省的107個縣中就有70多個被指定為鄉村建設實驗區,這一運動直到日本入侵才告終。

文化保守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表明,在中國近代史上,它之所以能與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絕不是偶然的。在自由主義者主張“全盤西化‘,某些馬克思主義者形而上學的對待傳統,實行“兩個徹底決裂”的時候,文化保守主義強調“傳統”的重要意義,並以國學大師的身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闡發;在自由主義者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津津樂道於改造自然的偉大成績,當某些馬克思主義者把鬥爭絕對化,熱心宣傳“鬥爭哲學”時,文化保守主義強調“天人合一”,提醒人們注意“和諧”在發展中的意義;當自由主義者鼓吹“科學萬能”,某些馬克思主義者不適當地宣傳“理想高於一切”的時候,文化保守主義者重視“人”的歷史位置,他們迴歸儒學,並不是停留在“尊孔讀經”層面上,而是主張以“孔子的人生”為樣板解決文化問題和人生問題;在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都十分重視“理性”的作用時,文化保守主義者豐富了人們對“情”的認識。

文化保守主義的根本缺陷在於,離開經濟與政治這個歷史和社會的大環境,孤立地對待文化問題,必然找不到科學的解決方法;想以產生於封建社會的儒家學說或經過改造的新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解決現代社會問題,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以至他們搞“鄉村建設運動”,不得不到軍閥勢力那裡去尋求支援。總而言之,文化保守主義的價值在於,對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兩大思潮未涉及或忽視的領域,做了重要的補充,從而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然而儒學思想畢竟是過去歷史的產物,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在古代尚有部分的現實性,在今天只能是說說而已。

從知識分子邊緣化想到“魯迅現象”(1)

怎樣看待革命戰爭年代的中間勢力?有沒有“中間路線”?怎樣認識中間路線和對它的批判?過去的黨史與革命史都把批判“中間路線”做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重要內容,最新的黨史幾乎不再提及這個問題。修改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從今天的認識高度重新審視歷史,進一步總結經驗與教訓,而不僅僅把某些歷史事實從書本上抹掉了事。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中國的知識分子在五四時代,曾經是喚起民眾、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為活躍的力量。進入革命戰爭年代以後,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其歷史地位和社會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積極參加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和投靠反動營壘的都是少數,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遠離了歷史鬥爭的旋渦,有人把這一現象稱為“知識分子邊緣化”,有人認為是知識分子軟弱性、搖擺性的表現,有人乾脆痛斥知識分子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此等等。其實,在戰爭年代的國民黨統治區,為反對國民黨###、爭取民主自由的鬥爭中,知識分子不乏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行動,和堅持真理視死如歸的品格。周恩來曾說:“中國知識分子是有勇氣,有骨氣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