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這種“斤斤計較”式的報答,不瞭解情況的人很容易得出和本尼迪克特一樣的結論。】我們至少可以理解為什麼哥兒如此看重一杯冰水了。但是,美國人對有些事情是不習慣用金錢的標準來衡量的。比如,偶爾在冷飲店請一次客,父親對喪母孩子們長期的悉心照料,以及“哈齊”對主人的忠心耿耿,等等。但日本人卻喜歡這麼做。我們重視無附加條件的愛、善意、慷慨仁慈,而在日本人對這些情感卻要附加種種條件。接受了這類行為就欠下了別人的恩情,正如日本諺語所說:“一個人需要與生俱來的(非凡的)慷慨才能夠承受得了恩情。”

回報萬分之一的恩情(1)

恩情就代表欠了別人的債,因而必須還債。但日本人卻將“報恩”視為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概念。在我們的道德觀中,人們經常會把這兩個概念混在一起,而形成中性詞,如obligation(義務)與duty(責任)。對此,日本人感到非常奇怪。這就好像我們對某一部落在進行金錢交易時,其語言對“債主”和“債務人”不加區分時 感到奇怪一樣。對日本人來講,給人恩惠實際上相當於一筆長期的債務;而報恩則是另外一回事,它必須是積極地而且是刻不容緩地償還。人們欠恩不是美德,而報恩卻是美德。人們為了報恩而致力於感激就是一種美德。

對美國人來說,要想理解日本人的這種美德,可以參照一下美國人如何看待金融交易,以及對違規行為的制裁措施。比如在美國,任何一個公民都應該如實地履行合同。要是有誰想巧取豪奪,我們對他決不寬容。個人如果對銀行有債務,就必須償還,不僅要歸還本錢,還要支付利息。在金錢問題上,美國人認為是與愛國、愛家的感情完全不同的。對美國人來講,愛是一種感情,能夠自由給予才是最崇高的。愛國主義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除非在這個國家受到外敵的武裝侵略時,否則它就是一種幻想,並且和人類易犯錯誤的本性不相符。在日本人看來,只要人一出生,就肩負著巨大的恩情。我們認為一個人應該同情並幫助貧窮的父母,認為丈夫不應該毆打妻子,認為父母應該撫養子女。然而,這些不可能像金錢債務那樣進行量化計算,也不可能像生意上的成功那樣獲得應有的回報。日本人的報恩思想就像在美國要進行債務清償一樣,在美國,一個人可能是用他的抵押品來付清所有的本息,其背後的約束力也是非常強大。對日本人來說,報恩不是在緊要關頭才應當注意的事情——如宣戰或父母病危——而是一種時刻籠罩的陰影。這就如同一位弱小的紐約農民時刻擔心著自己的抵押品、華爾街上股票剛剛脫手的資本家眼睜睜地看著股市上漲一樣。

日本人把“恩”這種行為分成了許多不同的種類,一種在數量和持續時間上都是無窮的;而另一種在數量上不會增值,並在特定的需要時刻進行償還。1【1薩評:充分顯示了西方人對於量化的愛好,典型的用西方方法研究東方問題。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可能都沒有想過把“情義”這樣分類一下。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樣分類邏輯清晰。】對於那種永世難報的恩情,日本人稱之為“義務”,認為“人們永遠連那份恩情的萬分之一都無法回報”。一個人的“義務”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恩情,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恩情,即“忠”。這兩者都是強制性的,是所有人的宿命。2【2薩評:日本的“忠孝”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而產生的,所以這一點上中國和日本的哲學有共同點。】日本的初級教育之所以被稱為“義務教育”,是因為沒有其他的任何一個詞能夠更貼切地表達“必須”這個詞的意思。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可能會使人們對“義務”的某些細節問題有所調整改變,但這種義務還是對每個人都有強制作用,並超出一切偶然的情況。

日本人的義務及相關事物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