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不動聲色的“大手筆”(第6/10頁)
章節報錯
保;若敗,亦無愧於心!”
眾人聞言,皆振奮精神,誓死追隨。
當夜,劉蘭成率領百餘壯士悄然出城,直撲綦公順大營。城中隋朝守軍見狀,亦緊隨其後。
綦公順的部隊毫無防備,突遭襲擊,頓時大亂。劉蘭成率眾衝殺,敵軍潰不成軍,綦公順只得棄營而逃,北海郡城得以保全。
戰後,郡中隋朝官員與望族權貴商議,將城中百姓分為六軍,各自統領。
當時,隋煬帝楊廣已被宇文化及弒殺,隋朝很多郡城都由原有官吏傭兵自守,面對其他勢力的攻擊,基本沒有援軍。北海郡城的官員和望族將百姓分為六軍,主要是為了加強城防、集中資源、維持秩序、利用望族的影響力、平衡權力以及激勵百姓參與守城。這種分軍的做法既是為了應對綦公順可能的再次進攻,也是為了在戰亂時期維持城中的穩定和凝聚力。
劉蘭成因擊退綦公順起義軍有功,被推舉為其中一軍的統帥。然而,郡中有一名叫宋書佐的官員,心懷嫉妒,暗中挑撥道:“劉蘭成深得人心,若不除之,日後必成大患。不如趁早殺之,以絕後患。”
眾人雖對劉蘭成心存敬意,但在宋書佐的蠱惑下,見利忘義,最終決定剝奪劉蘭成的兵權,將其交由宋書佐統領。
劉蘭成見眾人如此對待自己,心中悲憤,但又無可奈何。他明白若繼續留在城中,終將招致禍患,便連夜逃出城去,投奔了綦公順。
綦公順得知劉蘭成來投,大喜過望,軍中將士亦歡呼雀躍,紛紛提議推舉劉蘭成為主帥。劉蘭成卻堅決推辭,說道:“我本為保郡城而來,今雖不得已投奔,但不敢僭越。”
綦公順見他態度堅決,便任命他為長史,軍中事務皆聽從他的意見。
劉蘭成在綦公順軍中韜光養晦,暗中謀劃。五十多天後,他挑選了一百五十名精銳士兵,準備對北海郡城發動一次奇襲。
他將軍隊分為數隊:在距離城四十里的地方,留下十人,命他們割草並堆成百餘堆;在距離城二十里的地方,留下二十人,各執大旗;在距離城五六里的地方,留下三十人,埋伏於險要之處;劉蘭成親自帶領十人,趁夜潛伏在距離城一里左右的地方;剩下的八十人則分散在便於行動的位置,約定聽到鼓聲後立即搶奪人畜,並迅速撤離,同時點燃草堆。
次日清晨,城中守軍見遠處並無煙塵,以為城外已無敵軍,便放鬆了警惕,百姓紛紛出城打柴放牧。日上三竿時,劉蘭成帶領十人直抵城門,城上守軍見狀,慌忙敲響鑼鼓。
聽聞鼓聲,劉蘭成先前埋伏的伏兵四出,搶走了十幾頭牲畜和一些打柴放牧的百姓。
劉蘭成在城門處與守軍對峙片刻,估計搶掠的伏兵已經走遠,便率眾緩緩撤退。城中雖派出追兵,但因擔心有埋伏,不敢急追,又見前方旌旗招展、煙火四起,便不敢再進,只得退回城中。
事後,城中守軍得知劉蘭成此次行動僅帶了少數人馬,後悔不已,嘆息未能窮追不捨。然而,為時已晚。
一個月後,劉蘭成再次謀劃奪取北海郡城。他帶領二十人直抵城門,城中守軍見狀,以為此次劉蘭成還是帶領為數不多的兵力,便紛紛出城追擊。劉蘭成且戰且退,將追兵引至十里之外。
此時,綦公順率領大軍突然殺到,郡兵大驚,急忙回撤。綦公順乘勢進軍,將郡城團團圍住。
劉蘭成站在城下,高聲勸降:“城中百姓、將士,何必為無謂的抵抗白白送死?若能開城投降,我必保你們平安!”
城中軍民早已疲憊不堪,聽聞此言,紛紛出城投降。劉蘭成入城後,安撫老幼,禮遇郡中官員,甚至對曾陷害自己的宋書佐也以禮相待,並資助他離開郡城。郡城內外,自此安定。
劉蘭成以其智謀與胸懷,不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