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不動聲色的“大手筆”(第8/10頁)
章節報錯
機構),確認其宗室身份。
前文我們提到過,李襲譽是李襲志的弟弟。李襲譽字茂實,是隋唐時期的一位著名大臣,出生於隴西狄道(今陝西安康),後遷居金州安康(今陝西漢陰)。他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家族,與兄長李襲志一同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舞臺上有著重要影響。
李襲譽在隋末擔任冠軍府司兵參軍事,主要負責武官選舉、兵甲、器仗、門禁、管鑰、軍防、烽候、傳驛、畋獵等事務。當時隋朝內外動盪,盜賊蜂起。他曾建議當時留守長安,後又誅殺李淵的兒子、挖掘李家的祖墳、並摧毀李家宗廟的隋官陰世師據守永豐倉,發放糧食賑濟窮困的百姓,並賞賜戰士,號召郡縣同心討賊。然而,陰世師未能採納他的建議,李襲譽便自行外出募兵,意圖支援頹敗的隋朝朝廷。
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將李襲譽召入朝廷,授予太府少卿,封為安康郡公,後來又擔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等職務。在任期間,他大力推行水利建設,引雷陂水建造勾城塘,灌溉了七八百畝良田,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深受百姓愛戴。
李襲譽後來調任涼州都督、同州刺史等職,他在任期間以嚴整著稱,所在之處威肅聞名。他所得俸祿大多分給宗親,自己則熱衷於讀書寫作,家中藏書豐富,達上萬卷。
李襲譽的哥哥李襲志也是隋末唐初的重要人物,曾任桂州都督,為政清廉,政績顯著。李襲譽的家庭背景為他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史書記載,李襲譽為人正直誠實,為官清廉,喜愛讀書。他留下了寶貴的家訓,強調耕種、養蠶和讀書的重要性,認為這些是無形的財產,能夠世代相傳。在揚州任大都督府長史期間,他引雷陂水,築勾城塘,灌溉了大量農田,促進了農業發展。他熱愛讀書,家中藏書豐富,並且撰寫了多部著作,如《五經妙言》、《江東記》和《忠孝圖》等。李襲譽不僅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成就,還在水利建設和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家訓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李襲譽晚年因私憤杖殺番禾縣丞劉武,獲罪被廢為平民,流放泉州,不久後去世。
十月二十七日,長安城接到軍情戰報,稱“殺人魔”朱粲在斬殺馬元規、呂子臧之後,率兵侵犯淅州,唐朝朝廷立即派遣太常卿鄭元暃率領一萬名步兵和騎兵去攻擊他。
唐初淅州是現今的淅川縣。淅川縣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處,丹江中游。淅川縣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期即為重要區域,春秋時為楚國丹陽所在地,戰國時淅川西北部為秦國商、於之地。因淅水縱貫境內而得名。淅川縣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著稱,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商聖范蠡、史學家范曄等歷史名人。
今淅川縣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景色雄偉壯觀。丹江大觀苑展示丹江美景的重要景點。歷史悠久的古鎮荊紫關古鎮,也吸引著大量遊客。
此次率軍攻打朱粲的鄭元暃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官員,曾任太常卿,在隋煬帝時期,鄭元暃參與多次重要的軍事行動,曾參與對抗竇建德和李密等反隋勢力的戰鬥。鄭元暃在唐朝建立後,繼續在國家事務中發揮作用。他參與了多次軍事行動,幫助唐朝穩固統治。
太常卿鄭元暃率一萬大軍出發後,唐高祖李淵罷免了竇抗納言一職,任命其為左武候大將軍。
我們前文講過,竇抗是李淵已故穆皇后竇惠族兄。隋煬帝楊廣時期,竇抗因被懷疑與漢王楊諒有秘密接觸,被除去名籍。李淵起兵反隋,竇抗投奔李淵。唐朝建立後,竇抗被任命為將作大匠併兼任納言(宰相),深受唐高祖李淵的寵信,常被召入內室,飲酒談笑,極盡歡娛,甚至留宿宮中。唐高祖不直呼其名,尊稱他為兄,宮中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