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原因是什麼,無須裴世矩贅述,點撥一下即可。

以西京為大本營的保守勢力,與以東都為大本營的改革派,廝殺到了今天這個局面,可謂兩敗俱傷,基本決裂,即便勉強妥協,也不是為了各自舔好傷口再戰,而是被外因所束縛,腹背受敵。一個受困於西北危機,一個在東征戰場上連遭重挫,不得已而休戰,接下來一個去消極防禦,確保根本利益不受損失,一個去繼續東征甚至進行南北大戰,以逆轉自己在政治軍事上的失敗,穩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如此一來,妥協的底線是,各幹各的,西京實際控制西北軍,而東都則贏得了衛府,聖主和中樞從此可以不受阻礙如臂指使的操控軍權。

裴世矩隻字未提齊王,其意思很直白,齊王北上肯定影響到南北關係,但影響不到中樞未來決策,而直接影響到中樞未來決策的是此次西京對東都有多大程度的妥協。

裴世矩對西京的影響力很大,這次他不經過西京,直接由靈武趕赴西土,從根源上解決西北危機,名義上是解決中土與西突厥之間的衝突,實際上是在兩京之間進行斡旋。裴世矩不過西京,就是給西京一個明確暗示,聖主和中樞雖然不會承認自己在西土策略上的錯誤,但也不會把責任全部推給西京,最多在追責的時候做做樣子,雷聲大雨點小,輕描淡寫,而且聖主和中樞會馬上調整西土策略,給予適當的資源支援。

當然,前提是,西京在正確解讀了裴世矩的暗示,知道東都方面已經做好了妥協的準備後,必須默契配合,率先、主動、積極向東都妥協,給足聖主和中樞面子,維護中央威權,繼而各取所需,中央以讓度西京一些權力來減少改革派在朝堂上遭遇到的重重阻力。

在這個政治交換中,西京佔了很大便宜,撈足了實惠,西京挾西北危機以脅中央的目的達到了,所以西京沒有理由拒絕。當然,東都也沒有吃虧,雖然聖主和中樞對西京的控制力有所削弱,但鞏固和加強了中央威權,改革派對國政的控制力更強了,未來只要中外局勢穩定,改革程序必然會加快,而這正是聖主和中樞所希望看到的。

當天晚上,封德彝在焦慮之中接到了裴世矩的回信。

一字一句認真看完,封德彝不禁暗自叫好。裴世矩不僅謀略高超,更貴在高屋建瓴、高瞻遠矚,著眼處都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這份天賦即便是封德彝也是自愧不如。

再讀第二遍,字斟句酌,反覆思量,封德彝的情緒就低沉了。裴世矩此趟西行,居中斡旋,緩和鬥爭,看似暫時解決了危機,實則卻是拉開了兩京決裂的帷幕,而兩京決裂也就意味著國祚分崩,中土有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之危。

西京與中央對抗,中央退讓,西京坐大,這個影響太惡劣,其他地方勢力會迅速跟進仿效,中央日漸式微,臣強君弱,後果是什麼可想而知。

裴世矩沒有辦法解決眼前危機,他?能延緩危機的爆發,所以對未來很悲觀。既然未來很悲觀,那第三次東征也罷,南北大戰也罷,是否還值得期待?而這是不是他隻字不提齊王,不提東征和南北關係的原因所在?

封德彝第三次研讀這份信,速度極慢。裴世矩隱晦告訴他很多有關未來的訊息,但哪些可以幫助封德彝,哪些對封德彝毫無用處,卻需要他自己去甄別。

。。。

第六百二十二章 心急火燎

裴世矩西行,齊王北上,這些措施都有利於聖主和中樞在“外部”創造繼續東征的最好條件,而在“內部”,宇文述、來護兒、周法尚和屈突通等衛府統帥們只要以最快速度圍剿楊玄感,迅速穩定了東都政局,聖主和中樞便具備了發動第三次東征的基本條件。

第三次東征一旦取得勝利,持續三年的對外戰爭完美“收官”,中土以強悍國力和百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