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翻譯(第4/6頁)
章節報錯
梁國遊歷,因遭讒言被囚禁,害怕死了會揹負不好的名聲,就從獄中上書說:
我聽說忠誠的人沒有不得到報答的,守信的人不會被人猜疑,我過去一直認為確實是這樣,現在看來這不過是句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出現白虹貫穿太陽的奇異天象,而太子丹卻對他有所畏懼;衛先生為秦國謀劃長平之戰的方略,出現太白星侵蝕昴宿的天象,秦昭王卻對他產生懷疑。他們的精誠能使天地發生變異,然而卻不能讓兩位君主明白信任他們,這難道不可悲嗎!如今我竭盡忠誠,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講出來,希望君主能瞭解,可君主身邊的人不明白我的心意,最終聽從了獄吏的審訊,讓我被世人所懷疑,這就好像讓荊軻、衛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還是不覺悟一樣啊。希望大王您仔細明察這件事。
從前卞和進獻寶玉,楚王卻砍去他的雙腳;李斯竭盡忠誠,胡亥卻對他處以極刑。因此箕子佯裝癲狂,接輿隱居避世,就是害怕遭受這樣的禍患啊。希望大王您仔細體察卞和、李斯的心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樣偏聽偏信,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所恥笑。我聽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屍體被裝入皮囊拋入江中,我起初不相信,現在才知道確有其事。希望大王您仔細考察,對我稍加憐憫。
諺語說:“有的人相處到老,彼此還是很陌生,有的人路上相遇,停車交談,卻像老朋友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彼此瞭解和不瞭解的緣故啊。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把自己的頭顱借給荊軻用來完成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離開齊國逃到魏國,在城牆上自刎來使齊國退兵從而保全魏國。王奢、樊於期與齊、秦兩國並非新交,和燕、魏兩國也並非故舊,他們之所以離開那兩個國家而為這兩個君主效死,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和志向相契合,並且仰慕大義到了極點。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那樣守信;白圭在戰爭中丟失了六座城池,卻能為魏國攻取中山國。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因為彼此相知的緣故啊。蘇秦做燕國丞相時,燕國人在燕王面前說他壞話,燕王手握劍柄發怒,卻仍把珍貴的馬肉賞賜給他;白圭在中山國地位顯赫,中山國人在魏文侯面前詆譭他,魏文侯卻把夜光璧賞賜給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君主和臣子之間,是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的,又怎會被那些無根據的流言蜚語所動搖呢!
所以女子無論美醜,一進入宮中就會遭到嫉妒;士人無論賢能與否,一進入朝廷就會被人嫉恨。從前司馬喜在宋國被砍去膝蓋骨,最終卻做了中山國的丞相;範睢在魏國被打折肋骨、敲掉牙齒,最終卻做了秦國的應侯。這兩個人,都堅信自己的謀劃必定能夠實現,捨棄了結黨營私的做法,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所以不能避免被嫉妒之人陷害。因此申徒狄自沉於黃河,徐衍揹著石頭跳進大海。他們不被世俗所容,堅守道義,不肯苟且獲取利益,不肯在朝廷裡結黨營私來改變君主的心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討飯,秦穆公卻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甯戚在車下餵牛,齊桓公卻把國家重任託付給他。這兩個人,難道是靠在朝廷裡做官,憑藉身邊人的讚譽,然後才被兩位君主重用的嗎?是因為君主被他們的心意所感動,行為與他們相契合,彼此親密得如同膠漆一般,親兄弟也不能離間,又怎會被眾人的言論所迷惑呢?所以偏聽偏信就會產生奸邪,只信任某一個人就會釀成禍亂。從前魯國聽信季孫氏的話而驅逐了孔子,宋國相信子罕的計謀而囚禁了墨翟。憑藉孔子、墨翟的能言善辯,都不能使自己免遭讒言的中傷,而魯、宋兩國也因此陷入危境。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積累的誹謗可以銷燬骨頭啊。所以秦國任用戎人由余而稱霸中原,齊國任用越人蒙而使齊威王、齊宣王時國力強盛。這兩個國家,難道會拘泥於世俗的看法,被世事所牽制,被片面的言辭所束縛嗎